
想来读书与旅行一样,有一种特别的魔力和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
去到不同的地方,遇见不同的人、事、物,有一种好奇,有一种期待,换一片天地,换一种心情。甚至只是火车的一站路,如果你用心观察的话,人们的长相、说话的语调、路边的建筑都大大的不同。
那与我对将要打开一本书的心情是一样的,会遇见怎样的风景,遇见怎样的语言,遇见什么样的一群人,走进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都是未可知的。
是似曾相识还是遥不可及,是平平淡淡还是如梦似幻,是晦涩难懂还是调皮戏谑,是惊叹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还是叹息如常世界的冷热悲欢?正是这些不确定性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着我。
有很多人分析应该要看一些什么样的书,或者去列举一些什么“一生必看书单”,对于我来说,我觉得什么书都可以看,报纸、杂志、故事会、纯文学类的、艺术类的、科教类的、体育类的,只要是我能看的进去的。
那这样不是多而杂吗?虽然我的想法是这样,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事实是我一样会挑挑拣拣。比如去图书馆借书,最后的选择可能还是文学类作品较多,但我会有意识的提醒自己去社科类那里看看。
因为我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尽管不能每样知识都能熟稔于心,但是能懂个皮毛也是好的,这样在与别人谈论起来的时候,不至于一个字说不出。知识懂的越多,内心越强大,也会变得越来越自信,更愿意去接受新知识。
我发现不想学习的人是很可怕的,他们固步自封,听不进去任何人的意见,还反而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其实是他们的世界太小,困住了他们。如果一个人在跟一个不爱学习的人讲一样新知识,他就会认为你在取笑他或者只是在炫耀。
读书不仅能让我们更包容,拓宽我们的眼界,更重要的是有一种无处不在的乐趣。这种乐趣的引发点有很多种,有时甚至有些莫名其妙。我就说说我自己的情况吧。

引发点可以是某个字、某些词或者某个段落,比如湘、书、墨、雅这几个字,还有我今天早上读的毕淑敏的《挖掘心灵第一图》里面的一小段:
“这个人啊,脑海里留下的最朦胧也最原始的图像是一片无边的荒漠,尘沙漫天、苍黄渺茫,但他周围的小环境不错,好像是一个温暖的怀抱,有袅袅的香气环绕……”
不知为什么,我很喜欢里面的“尘沙漫天、苍黄渺茫”这两个词,我也同样喜欢这个小段落。因为它表达的意象很美,带着一丝神秘,很有画面感。读到最后方得知这是某段旅途,作者在她母亲的怀抱里,怪不得有香气环绕。
引发点可以是一段令人愉悦或者让人印象深刻的景物描写,比如《艾米莉的诗样年华》里面的:
外面,月光如水,透过冷杉和枫树照射下来,大块的乌云正向西北角聚拢,阵阵雷声在这个酷暑之夜的空气里回想——这个夜晚的多半时间没什么风吹过,只是偶尔吹过来一股叹息般的微风,像刷子一样拂过树梢,惊起斑驳的树影婆娑起舞。
这是我很久之前读到过的作品,现在看来依然很吸引人,写的很细又好像带着一些小情绪,它让我努力回想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个主人公当时正在经历些什么。
引发点还可以是一些传神的心理描写,某一个让人豁然开朗的道理,某个故事背后的意义和给人的启发,或者你本来已知的一些事情,但是你不确定,忽然间在某本书中得到了验证后的那种狂喜。
读书也是在体验不同的人生,在解读别人命运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自己。每一件事情都是有原因的,不同的因造就不同的果。你可以把自己带入进去体验一遍,也可以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体味一把吐槽的乐趣。
腹有诗书气自华,喜欢读书的人自有一种气质,是别人模仿不来的。有些人能保证每天有固定的时间来读书而且雷打不动,我现在还无法做到。不管有什么理由,说到底也是一种懒吧。
习惯的养成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就像我们简书的日更挑战一样,参加了就不能停。除非你足够自觉或者无上热爱,否则一旦停下就可能再也续不起来了,读书也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