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李春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其油画根植中国传统文化,融汇中西绘画语言,营造宁静古雅之氛围,可赏、可游、可居之意境。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修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并言研艺可变换骨相。
——李春年(改自曾国藩家书)
第一眼的李春年,是朴实无华的。人走风过,唯向右微倾的姿势、嘴角下拉的弧线、随时随地打量大地的目光挥之不去。
在XXXX,他是个模棱两端的存在。每逢桌椅散架或厕所堵漏等烦杂之事,“李春年”的名字成为绕不开的介质;而从繁芜的事务走向自然山水之画室,他只需一个断崖式的折返。
工作地XXX到故土铜梁的六十里行程,牵引着他的生命经纬。
(一)形式与自由:从写生到写意
每到周末,他都要奔赴老家,那个与城相隔的世外桃源。带上画具,或伫立江边,或徒行远山,凝思和涂抹才变得生动而有意义。
他的山水油画,雅静自然,清气逸出,像极了他的“家”。层峦交叠的山石苍劲而朴拙,纵横灌注的水流随物赋形,水面初平,江渚相接,远处的烟云淡薄如素,近处的花木肆意生长。寥寥数笔,一幅可隔江观赏、可入境神游、可林中隐居的巴渝山水,就以“绘画的语言”跳出“唯一活着”的自然,进入到有生命力感觉的意象自然。
当一个自然消失之时,一个“新的自然”就从他手中诞生了。“文化是动因,自然条件是中介,文化景观是结果”(索尔语)。现代油画的流行源于深层自我的发掘和绘画机制的变革:物象的构图,色彩的调和,颜料的厚薄,笔触的手法等一系列独具个人风格的形式语言,表征了个体对自然感觉的差异。
“一幅画的不可复制,在于其独特的生命力。‘像’与‘不像’,如各执一端的两极,始终在平衡拉扯。”李春年坦言,画中不可辨认的那部分最见功力。由自然至画作,从写实到写意,艺术作品的“灵晕”,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再现——一切都不可触感,一切又如临其境。
(二)画笔的意味:表现还是隐藏?
生活中的李春年低调寡言,有事登临才惊觉他一直在场,这与藏于画中的署名有“结构性的相似”。隐匿于林中小径或玄黄天地中,他的名字成为对画作的暗中“凝视”。
他的画极少单一聚焦,尽管分割线上的静物、明丽的色彩、写意的氛围很容易成为众人的视觉“中心”。但及细微处,草木山石、天光水色、竹篱瓦舍,移步换形,皆参差可见。全景的视角将所有的风景都尽收眼底,却隐藏了观者的眼睛——这是一个“无人”的时刻。多样性的景物召唤着物我的合一,“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文人中,我尤喜老庄和王维;画家中,独中意于黄公望。”谈及文学和绘画,他认为两者的精神气质交契相通,山水的意境和无为的思想溶进了他的日常生活和绘画作品。独坐案头,无意纷争,不羁的线条和泼洒的墨气,让画布顿时气韵生动,充满了艺人的意趣和风神。
“美,不是想象的行动,而是一种成为行动的想象。”于自然间流连,于庙堂中大隐,他打算真正藏身。
李春年作品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