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的堂姐这两天来我们家了,一是来看望她在城里工作的女儿,二是顺便帮我们拾掇拾掇。堂姐很勤快,又在上海打过工,是那种眼里有活儿的人。
两个人一边做事情,一边聊天。
聊天的主题是她的老伴,提起他,堂姐就气不打一处来,各种的吐槽,各种的怨气。
堂姐今年73岁,她的老伴81岁,自儿女们各自成家后,空荡荡的老屋里,只剩下这对相伴半生的老人,按理说应该相濡以沫的晚年,却不知从何时起,变成了无休止的争吵。堂姐嫌老伴不讲究卫生,老伴厌烦堂姐总想改变他;一个希望对方分担家务,一个偏偏不愿被使唤。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堆积起来,竟成了压在他们心头的大山,堂姐絮絮叨叨的神情,活脱脱一个现代版的"祥林嫂"。
虽然都是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但他们争执起来,总是不留余地,什么话难听说什么,什么话伤人说什么,所以让我这个外人听起来,他们老夫妇之间早已没有什么情感可言,更没有相互的关心和包容。
这样的婚姻状态,如果放在当今的年轻人身上,估计八个婚也离完了。可他们这代人,仿佛除了争执,吵闹,却不会想到其他。
大姐说,我就是想给你们说说,让你和他舅(我先生)评评理,看我们俩谁对谁错,到底怨谁?
我不停的劝说,两口子过日子,哪有什么对错?再说别人的评价对你们的关系改善,又会有什么帮助呢?即便全部判定是大姐夫的错,我们还能过去打他一顿不成?
但大姐仿佛是气迷心窍,劝说一番后好了几分钟,但过不了一会,无论是说到什么话题,都会重新拐到她老伴身上来。
最后,把我这个劝人的累的够呛,也只能一声叹息,真是清官难断家务事啊!
看着大姐愁苦的面容,我想,或许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改变对方,而在于调整自己的期待。就像两只共同生活多年的老燕子,早已熟悉彼此的每一个动作和习性,如果能够学会接纳那些不完美,把注意力转移到相伴半生的恩情上,那些生活琐事的争吵,或许就会变成平淡日子里的调味剂。毕竟,能够吵吵闹闹地走到白头,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缘分。
当然,婚姻是需要经营的,在这场经营中,不仅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共同付出,更需要智慧和方法,这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商。
对于一辈子生活在农村,没有文化,又没有多少见识,更没有退休金的老夫妇们来说,这种要求显然不合时宜。我只是觉得,在他们的争吵中,不仅仅是表现出个性差异,家庭矛盾,也许还会有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逐渐老去而产生的心理脆弱和不安全感,不能再创造价值的担忧等等,都会在客观上,给对方提供负面的情绪价值,如此这般,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里,便不足为奇了。
而这一切,夫妻之外的人,包括子女,还真是很难以帮上忙。
所以近年来我总结的一条人生心得便是,一个成年人想改变另一个成年人,谈何容易?减少期望,放过对方和自己,也许是最正确并轻松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