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医生说你是选择性失忆。没人知道你失忆的真实原因。只是在你失忆前写的《奋斗笔记》上,有些引人好奇的记录,姑且作一番整理,结合当时的一些背景,提交给心理医生,看他是否能从中找到蛛丝马迹。如若不成,也得将它公之于众。因为《奋斗笔记》是个黑匣子,里面装满你的一切,只有将它打开,你的行动、你的遭遇、以及你的思考,才能被掏出来,摆在清白的日光下,好让它远离黑暗,远离隐藏在黑暗中恐惧。
在此之前,有必要对你本人作一些介绍,好让大家更容易理解你笔记的内容。
你叫周志远,周游列国的周,志存高远的志,远大志向的远。你出生于八十年代,成长于九十年代,奋斗于新世纪初。改革开放,对你而言是个大时代,对很多人都是大时代,如果上一辈有心,只需对小苗稍加浇灌,就有可能培养出顶天立地的大树(当然没有那么容易)。你的父母很有先见之明,不仅对你抱有大希望,而且把自己的一生都押在你身上,他们的殷切期望和精心培育,促使你猛烈地向上生长。你是他们无可替代的骄傲,在他们心目中,你像天上闪耀的星星,不管他们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到你的存在,就一切都心安理得了。你的奋斗是他们此生的责任和宿命。
你有优秀的基因,有勇往直前的决心和毅力,这是你的魅力。而在你的性格中,还有一种情感恐惧。你更愿称之为“客观”。在你看来,客观是远离情感纠葛的良方,你不想掉进世俗琐事的泥沼,你想做真正的星星,只放射出晶莹的光芒。在你眼里,你宁愿事物都是静止的画面,而不是动感的剧情,你讨厌细枝末节的羁绊,一心只想奋斗。那是你学来的书呆子气,但在运用上没有缺陷,反而更利于集中精力办大事。一旦你投入工作中,哪怕只有一条路,仿佛也会越走越宽。
离家十六年,你闯荡出一条血路。说是血路并不客观,你几乎一帆风顺,处处遇到贵人提携,年纪轻轻就做到了集团副总裁的位置。虽然地位不是衡量奋斗的标准,但却是成功的必经之路,对此很多人深有体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金钱常常是地位的附属品,你虽不视钱财为粪土,却也用不着为它操心。你奋斗的条件并不寒碜,除了父母的养育,你自身的努力也可圈可点。你的前途一片光明。
但是人无完人,人生中总有些不如意的地方。十六年中,你从没回过家乡。你并非三过家门而不入。你工作的地点和性质,决定了你根本没有机会三过家门。由山是个海港城市,而你的家乡在一千五百公里开外,在大山的屏障之中。你做的是外贸,可你的家乡堪称内陆,曾经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如果你没考上大学,也许同样会去由山工作——人生总是阴差阳错的,谁说得清楚呢——但那将和你的中小学同学差不多,都应该被称作“打工”(在《奋斗笔记》中原原本本这样记录的)。人们都说,你很幸运,不是在打工,而是在奋斗。
至于你没回家的确切原因,说是离家太远,或者工作太忙,都是有理有据的,但总是有人不肯相信。其实他们相不相信并不重要,反正你的的确确十六年没回家,而且的的确确在奋斗中度过了那些在他们看来该回家的时光。就此一点,便足以封住那些人的嘴。
但是你也会突然开始想家。你的性格决定了你一开始想家就再也放不下。其实你也想放下,不过,连时间都无法消除的思乡之情,一定不会是那么容易就放得下的。前面提到你有情感恐惧,那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浓浓的思乡之情像火焰一样,越烧越旺,时常折磨得你气喘吁吁。所以,你决定回家看看,原因很简单——你实在是不能再等十六年了。
很多时候,看似个人的一个简单决定,实际上会与很多人相关,甚至会跟所处的时代背景扯上联系。人是社会的人,无论你奋斗也好,逃避也罢,欢乐也好,恐惧也罢,一切都离不开环境的互动。于是,人们会根据你的决定做出反应。在那些反应里,常常包含着他们存在的意义。那种意义并非显而易见,但一定无法割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