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天生为逃避风险,因为风险意味着不确定性,而人类社会进化到现在,是讨厌不确定性的,一直都在寻求一种稳定性。风险就意味着不确定性。大脑时常用一个确定的代价去避免一个不确定的风险。
简单来说大多数都是如此吧,比如上班也痛苦,但比起没有收入,没有工作,这样不确定性宁愿想在确定的牢笼里煎熬。
每个人承受风险的能力不同。因为强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更强,更具备实力去探知真相,而弱者就更倾向化确定的代价去规避风险。
这跟我们的生长环境有关,因为很早的时候我们就呈现出解决问题挫折,困难的策略偏好,有的人规避风险,有的人应对风险。
避风险的人是不让风险发生或者躲开风险。而另一类人是应对风险,即当它实际发生时去成功去应对它。
就像路中间有一个障碍,有的人直接走过去,而有的人选择绕过去。
面对风险选择不同的策略都会进行自我强化,也就是越规避风险就越习惯规避,越习惯应对就会对解决问题越来越上手。
从第一类人来看,至少短期内不会摔得鼻青脸肿,但是从长期看第二类人只要有一定的自我意识,避开致命大坑,往往会越走越轻松。
在选择面前,一开始选择难的路,路就会越来越好走,而一开始选择轻松的路,后面的路就会越来越艰难。
规避风险的一个特点就是要选择一条舒适的路,然而天底下舒适的路并不多,结果往往选择的是一个既舒坦但又极其狭窄的道路,作为生活的基本面看起来舒适其实如履薄冰。生活环环相扣一环扣一环,就像一条多米诺骨牌一样,其中有一块不稳都会引发所有的坍塌。生活容易因为小事而雪崩,天未必塌,但情绪崩塌是至少的。
只有吃过苦之后才会发现,噢,原来走的路可能是有点问题,会适当去调整去改变,也就是前文所说的,你是不是足够多痛苦。
以前我是极度讨厌痛苦困难的,完全回避。是我又深刻的知道成长就必须是痛苦,并不能去排斥,排斥痛苦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排斥成长。
有可能会因为规避痛苦而陷入了更大的痛苦。俗话说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路都算数,也是有道理的。
然而遇到问题不去回避,而是去了解,应对解决的人路常常是宽的。而这种能力没有平时不回避问题,而正面应对的点滴积累的功夫,需要应急的时候,思路是打不开的,即便思路打开了,胆量也打不开。所以不逃避,不放弃生活当中的一些问题,积极去解决面对才是正解。
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本不是一个风险厌恶者,小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勇敢的,我带着弟弟走南闯北,一个人坐火车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那个时候我并不会觉得害怕,反倒是好奇心打败了一切,正是因为我对这世界的好奇,也导致了我在北漂这么艰难的情景下生存了下来。
我扪心自问问一下自己,我真的是风险规避者吗?我觉得我骨子里并不是这样的。试着问问自己,我在害怕什么。也许渐渐就会有答案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