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妈妈,也是一位教师,我生活的核心就是教育。
对于女儿,对于学生,教育的目标都是让他们成为具有独立的人格、广泛的文化修养及具体的专业知识的创新型人才。
在这里分享一点心得,供大家参考,也借以自勉。
1.教育首先要明确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说到底,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服务的,教育的主体是我们的孩子、学生。成长、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我们不能越俎代庖。我们要做的是帮助、指导,永远无法代替他们成长,也不能剥夺他们经历成长的权利。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路,每个人都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路。成年之前,脚下的路仿佛一个大草原,条条大道通罗马,有若干的选择。作为父母、师长,就是要指导孩子,建立或者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并帮助他们积累独立走自己路的资本,直到孩子能以坚定的步伐走向自己的路。
我们可以做领跑者、同行者、鼓励者,但却不能代替孩子走路,否则孩子无法学会独立走路。你可以背着孩子走一段路,却无法背着孩子走一辈子。
所以,思考一下,作为父母、作为教师,你有没有剥夺教育中的主动权,替孩子、学生做了太多本该他们自己做的事情。
2.要承担自己的责任
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父母,不能只负责孩子的衣食住行,还要教会孩子懂得荣辱廉耻,要关注孩子的思想变化、内心成长,为孩子的自我发展之路提供条件。作为教师,不仅要授业、传道、解惑,更要启发学生的心灵,点燃学习的激情。
3.引导而不灌输
传授知识容易,但浩瀚的知识海中,我们无法将所有知识都传授给我们的孩子以及学生。关键是通过获得知识的过程,让他们获得获取知识的能力,并有创造的意识。
生活中,要引导孩子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发孩子思考,一起分析探讨问题,养成爱思考的习惯。记得女儿小时候,看到不同形状的树叶,我会让她思考,为什么荷叶大而圆,柳叶细而长,并联想不同叶子的作用……在孩子的眼里,荷叶是为了挡雨而生的,柳叶是为了吹风而长的……在她不识字时,睡前我会读故事给她听,读到一半,会让她猜后面的结局,第二天再继续阅读后面的内容。
在课堂上,我会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考学习方法,培训学习能力,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身作则,争做榜样
陶行知先生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无处不在,教育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受教育者都会产生影响。
身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更是无处不在,甚至有人说,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印件。一个人总是很难脱离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这种影响也许不是刻意的教育,但却是潜移默化的渗透。所以,作为父母,要成就优秀的孩子,首先要成就优秀的自己。
身为教师,也要注意形象,用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用积极的人生态度感染学生。
身为人母,身为人师,我一直要求自己积极上进、热爱生活、努力工作。例如,已执教十几年的我,依然对课堂热爱,并积极参加单位讲课比赛。我告诉学生我的态度,比赛是为了学习、提高。
每一次在家演练,女儿其实都看在眼里。学期末,女儿在讲故事测试环节中,收到了老师的表扬。因为她提前在家练习了几遍,她说在妈妈身上学到了“实战之前必须演练”的道理。
5.学会从错误中学习。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学生少犯错,因为我们也明白,每个人都会犯错,特别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和学生。我们不要让孩子或者学生因为犯错误而感到羞愧,而是要把犯错误当作学习的一个好时机。承认错误,接受错误,从错误中总结经验,以求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女儿三年级,第一次学习奥数,在期末考试前,一直不好好复习。她以为奥数跟学校里的数学考试一样,轻松就能拿100分,我提醒了几次,效果不大,结果在考试中体会到,原来有些方法不复习就忘记了。试卷发下来,我们没有埋怨,而是一起分析试题,探讨复习方法和复习的必要性,相信下次测试前她会做好准备。
最后,我想说,教有法,教无定法。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的前提就是了解。了解受教育者的性情特点,在爱的前提下采取合适的方法。要和善而坚定,既不娇纵也不过度严厉;引导而不灌输,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想了解更多,请关注公众号 :书华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