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读书东方文库
仁义之君还是逗比之主?——宋襄公的故事

仁义之君还是逗比之主?——宋襄公的故事

作者: 老刘陪你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18-03-07 13:36 被阅读132次

记得历史课本上学过春秋战国那段历史,当把学的都送给老师后,仅有的印象只剩下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八个大字了。对春秋五霸的说法,课本上一般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然后注释上“一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今天,我们就聊聊春秋五霸或者春秋七霸里名气最小但争议绝对最大的——宋襄公

说名气最小,是因为他的霸主名号简直就是自封的,而且名不副实。说争议最大,是因为他一直践行自己迷信的一套所谓“仁义”法则,不但削弱了宋国,而且赔上了自己的老命。

宋襄公,子姓,宋氏,名兹甫。他在位的时期(在位于前650年至前637年),上续齐桓葵丘之会,下开晋文践土之盟,处于春秋时代齐国称霸到晋楚争霸的过渡时期。

讲宋襄公的故事,得先从齐桓公主持的“葵丘会盟”说起。

公元前651年(周襄王二年,齐桓公三十五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民权)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并在会上对齐桓公进行了极力表彰。

就在这一年,兹甫的父亲宋桓公去世,时任太子的兹甫即位,是为宋襄公。这边还没等宋桓公下葬,那边齐桓公就约各路诸侯在葵丘会盟,于是宋襄公就屁颠屁颠前去了。从此,宋襄公成了齐桓公的小弟。

葵丘之会,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就此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

然而,正所谓盛极必反,就像抛物线一样,任何事物到达顶点后必定要下落。齐桓公霸业也是如此。葵丘之会后,齐桓公开始变得骄傲起来,并时不时地夸耀自己的功绩。这一骄纵,其他的诸侯国也就对齐国不那么尊重了,“诸侯颇有叛者”。

当时周室衰微,诸侯国强大的有齐楚晋秦四国,齐桓公做诸侯国的盟主,其实也就一些小诸侯国听从。等到管仲一死,齐桓公晚年越来越昏庸,结果真的变成了小白(齐桓公名小白)。由于任用一些奸佞小人如易牙、开方、竖刀等当政,弄得齐国乌烟瘴气。最后,齐桓公虽说善终,但死后尸体……(很渗人,此处略去很多字)。

说宋襄公扯了这么多齐桓公,差点刹不住车了。不过这么写也是有原因的。

自从宋襄公给齐桓公当了小弟后,齐桓公对这个德行还不错的小弟给予了莫大的厚望和郑重的嘱咐,这嘱咐就是中国历史上一再出现的两个字:托孤。

简单说来,齐桓公有很多姬妾,生了很多儿子。齐桓公到了晚年,就和管仲一起商量接班人的事,桓公认为公子昭最有才能,想立昭为太子。然而其他公子的势力也很强,齐桓公不能不考虑。管仲就提议为昭找个国际支持者,选来选去选中了还穿着孝服参加盟会的宋襄公。可能主要考虑到宋国的力量虽弱却足以干涉齐国内政,即使强也不足以并吞齐国吧。

于是,葵丘之会上,齐桓公就和宋襄公把托孤的事办了。

齐桓公死后,齐国果然因为王位继承问题发生内乱。公子无亏在阉人竖刀的拥护下篡权,太子昭逃出来投奔宋国,向宋襄公求救。尽管当时宋国十分弱小,但因宋襄公答应齐桓公在先,他又很讲信用,就全力帮助太子昭回齐国即位。

公元前642年(宋襄公九年),各国诸侯接到宋襄公的邀请函,请他们共同护送公子昭到齐国接替君位。但是宋襄公的号召力不大,多数诸侯把宋国的邀请函当了厕纸,只有卫国、曹国、邾国三个小国派了一些人马来。宋襄公一看来这么点人傻了,可怎么也得撑面子啊,于是就率领四国军队向齐国进发,这下倒是把齐国的人吓蒙圈了,以为这得来了多少人马啊,于是就把无亏与竖刁杀了,迎接公子昭回国。公子昭回国后当上了国君,是为齐孝公

平定齐乱后,宋襄公开始打起了如意算盘:现在齐桓公已死,齐国也没那么强了,放眼中原,能配得上继承齐桓霸业的除了我还有谁?就问你还有谁?还有谁?

于是,宋襄公就开始了他的争霸伟业。

宋襄公践行了齐桓公生前的嘱托,帮助公子昭登上齐国的君位,因为齐国本就是诸侯的盟主国,这就间接地导致宋国的国际地位也提升了不少。

这一来,本就有雄心壮志的宋襄公觉得时机终于成熟,可以争当中原霸主了。于是乎,黑灯瞎火,热炕头上,他盘着腿打起了如意算盘——

寡人我现在名声在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要想和诸侯们开个国际大会,并且由我来主持的话,还缺什么条件呢?

他皱着眉头想了半柱香的时间,终于一拍大腿:有了!我得借大国去压服小国,这样就得去联络楚国。要是楚国能跟我合作的话,那么在楚国势力底下的国家自然也就会归服于我。妙哉妙哉!

第二天,他就把这个主意告诉了大臣,大臣们都说好,只有司马子鱼不赞成,“小国争当盟主,这是灾祸啊!宋国也许就此玩完了吧!失败得晚一点,就算祖宗修来的福分咯。”

固执的宋襄公哪里肯听他的话。于是,他邀请楚成王和齐孝公先在宋国开个小会,在会上他向楚国要求当时归附楚国的中原诸侯奉自己为盟主,楚国人答应了。三国决定在这年(公元前639年)秋天约各国诸侯在宋国盂地(今河南睢县西北)开诸侯大会。

转眼到了七月,宋襄公准备独自驾着马车去开大会。公子目夷(即上文司马子鱼)劝他:“万一楚成王不怀好意,可咋整啊?老大您还得多带些兵马去以防不测啊。”宋襄公说:“那不行,我们为了不再打仗才开大会,怎么自己却带兵马去呢?那不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吗?”无论公子目夷怎么劝都不听,独自驾着单车去了。目夷暗自叹道:“猪队友啊!祸乱就出在这次盟会上啊!”

而另一边,本就不把宋襄公放在眼里的楚成王,决定教训教训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装比男。“这个逗比货,哎吆歪,还在我面前装,装什么装!”就选了五百勇士,暗藏武器,扮作随行侍者一同赴会。

到了约定开会的日子,宋襄公一看楚成王也来了,很给面子嘛,于是毫不谦让,一屁股就坐在盟主的位子上。还没等坐热乎呢,只见楚国的一班随从立即脱了外衣,露出一身亮堂堂的铠甲,一窝蜂地把宋襄公给捉住了。紧接着楚成王派兵攻打宋国。

后来,在别国的劝说下,楚成王释放了宋襄公,一共组成八国会盟,楚成王成为了盟主。盂地会盟宣告了宋国欲充当天下霸主企图的彻彻底底的失败。

接下来,就是宋襄公一生最经典的一场战役——泓水之战。

盂地会盟,宋襄公不自量力想当盟主,结果被楚成王抓走羞辱一顿。后来在别国诸侯的劝说下才放了他。此事宣告宋襄公充当天下霸主的企图的彻底失败了。

宋襄公高估了自己的外交手腕,同时低估了楚国的实力,妄图玩弄楚国于股掌之间,简直无异于痴人说梦。

宋襄公的对手是一代枭雄楚成王,楚国名将子玉,良相子文。面对这帮老江湖,宋国自保尚且成问题,试图打楚国的主意就真是强盗遇上贼爷爷了。

宋襄公释放回国后,感到耻辱又恼怒,准备报复楚国。后来听说郑国支持楚成王做诸侯霸主,就决定攻打郑国。目夷劝阻他,然而并无卵用。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初冬,宋襄公领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国派大将子玉率兵向宋国国都发起攻击。宋襄公担心国内有失,只好从郑国撤退,双方的军队在泓水相遇。

当时宋军已在岸边列阵,楚军开始渡泓水,向宋军冲杀过来。目夷见天赐良机,忙向宋襄公建议,我军兵少,待其半渡而击之,可获全胜。

宋襄公说:我们号称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去攻打他们呢?

目夷急得都快跳了起来,宋襄公还是一派智者无忧、仁者无敌的模样。

好不容易楚军渡过泓水,开始列阵,目夷又劝谏道:这会儿可不能再等了!趁他们还没摆好阵势,咱们赶快打过去,或许还能抵挡一阵。要是再不动手,可就真来不及了。

宋襄公说:你怎么净出歪主意!人家没列好阵就去攻打,我的仁义何在?

还是一派仁者无敌的模样。

然而,牛气冲天的话才说完,楚国的兵马已经摆好阵势。一阵战鼓响,楚军像大水冲堤坝那样,哗啦啦地直冲过来。宋国军队哪儿挡得住,纷纷败下阵来。

宋襄公正想亲自督阵进攻,还没来得及冲向前去,便被楚军围住,大腿受了伤。跟随宋襄公的卿大夫子弟任护卫的全被歼灭。幸亏宋国的几员大将奋力冲杀,才救出他来。狼狈不堪地逃回了国都。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宋军吃了败仗,损失惨重,国内都埋怨宋襄公不听公子目夷的意见,宋襄公却教训道:"一个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战时不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同时也不攻打头发已经斑白的老年人。这叫做: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尤其是古人每当作战时,并不靠关塞险阻取胜,寡人的宋国虽然就要灭亡了,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没有布好阵的敌人。"

目夷说:“打仗是以胜利为目的,还说什么君子之道!真的按襄公你说的做,就去当奴隶服侍敌人算了,何必还打仗呢?”

最后,恼恨交加的宋襄公,没过一年就死了。临死时,他嘱咐太子说:“晋国公子重耳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将来一定能做霸主。将来替我报仇,战胜楚国,就全靠他帮忙了。”

这就是宋襄公讲仁义的一生。

到这,可以点评下宋襄公颇具争议的一生了。

宋襄公虽然被后人列为春秋五霸之一,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真正的得到过诸侯霸主的地位。泓水惨败更是使得宋襄公成为贻笑千年的国君。

我们看看历代是怎么评价他的——

司马迁《史记·宋微子世家》:

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褒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

太史公的意思是宋襄公在泓水吃了败仗之后,有的君子认为他值得赞扬,是出于感叹当时中原地区的国家缺少礼义,所以表彰他,因为宋襄公具有礼让精神。

李宗闵:

昔者宋襄公尝为仁义矣,楚人尚诈我必信,彼兵尚奇我必正,用欲以兴商道,霸诸侯,一战而为敌所执,再战而身死国削,为天下笑。此不知时之祸也。

他认为宋襄公的仁义不从实际出发,不顺应天时,不足取。

苏轼:

宋襄公,疑于仁者也。襄公不修德,而疲弊其民以求诸侯,此其心岂汤武之心也哉?独至于战,则曰‘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非有仁者之素,而欲一旦窃取其名以欺后世,苟《春秋》不为正之,则世之为仁者,相率而为伪也。

苏轼也认为宋襄公是贪图仁义之名。而实际上是假仁义,真暴虐。

毛泽东:

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可以看出,后人对宋襄公的褒贬不一,但多数是贬大于褒。

我认为,宋襄公只是贪图仁义之名,而完全不顾手下将士们的生死安危,属于极度自私的行为。《孙子兵法》中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作为特殊状态下的政治外交,军事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事,岂能因为贪图个人名誉却置将士性命、国家利益于不顾?此仁义,即使是仁义,也是低级的仁义,而绝不是大仁大义。宋襄公的做法,诚不足取。

相关文章

  • 仁义之君还是逗比之主?——宋襄公的故事

    记得历史课本上学过春秋战国那段历史,当把学的都送给老师后,仅有的印象只剩下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八个大字了。对春秋五霸...

  • 读《中华上下五千年》之十六

    仁义丧师 宋国是商朝后裔所建,到宋襄公统治时期,国力日渐强盛。 宋襄公是个满口仁义的人,他称自己的军队为“仁义之师...

  • 仁义的宋襄公

    大家好我是叶之林每天分享历史小故事,喜欢可以点点关注哈 宋桓公三十年,桓公身患重病,感觉将要不久于人世。此时,宋国...

  • 宋襄公的“仁义”

    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 仁义的宋襄公其实是个巨婴。 在春秋以前打仗是一件高尚的事情,能去上战场那都是贵族...

  • 《宋襄公的仁义》

    仁义这样的道德规范是儒家所倡导的,而我们这里则不妨看看,法家的韩非是怎样看待儒家的这种仁义道德的。 据韩非在其《外...

  • 仁义大旗读后感

    这个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宋襄公为了报仇而攻打郑国和楚国,他想仗着仁义获得胜利,把仁义写在了锦旗上面。交战的时候,敌...

  • 15 仁义之师宋襄公

    宋襄公也叫兹甫,至于什么时候出生的,历史上好像没有记载,但历史上记载着:他是春秋时期宋国第20位国君,也是春秋五霸...

  • 中国通史(九)-春秋(丙)

    宋襄公 宋襄公(前650-前637)能够入选春秋霸主,主要是因为宋襄公打着仁义的大旗,并帮助齐桓公之子齐孝公继位有...

  • 宋襄公:何言仁义?

    春秋时代,有个国君叫宋襄公,他想继齐桓公做霸主。 一次,宋国与楚国开战了。(宋国较弱)当楚国渡江时,宋国手下子鱼说...

  • 宋襄公的仁义之师是什么 宋襄公怎么死的

    宋襄公,是春秋时期的五霸之一,按理说能够混到五霸这个份上,在很多人看来,必定又是一个野心勃勃、宏图大略的标志性人物...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仁义之君还是逗比之主?——宋襄公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gdd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