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声音——语音的高低,长短,节奏等,即语感,文章的音乐性。
刘文典对如何写好文章总结的五个字:观世音菩萨;观察,世故,音律,菩萨的心肠;其中音律即是本课的重点。
音乐感合格线:文笔流畅。
Q:阻碍文章流畅度的三bug是什么? A:的的不休,字音重复,单双音偏废。
一、的的不休
例1: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何其芳
上述即为一反例典型,文言中基本无“的”字,“的”字在现代白话文中的身兼太多职位了。余光中在文章中有具体的分析,一共5个功能:
①一般形容词词尾,美丽的,漂亮的等;②表示是非正反的判断词:不对的,不应该的,好的等③表从属关系的词:王家的儿子娶了李家女儿,他的看法我的意见等;④形容子句:警察抓走的那个人不是小偷;⑤表身份的形容词,合成名词:教书的,当兵的,做妈妈的等;
其中①②是最常见的。对比英文,就知道“的”字有多忙碌,英文的形容词后缀根据词义衍生,如:-ful,-able,-al,-ary,-ed,-ic,-ly等,表从属的从所有格到介词of,to,from等,汉语便一“的”到底了。此为现代汉语的一个不圆满之处,是写作者需要特别加以注意的。在口语中“的”是轻音,很快就带过,所以影响不大,书面语中“的”占一完整音符,其破坏力远大于口语,造成支离破碎和驳杂感。
Q:如何修复这个bug?
方法一,直接删;方法二:删改,其他成分协同变化;
例2:An old,mad,blind,despised,and dying king——雪莱的诗
直译:一位衰老的,疯狂的,失明的,遭人蔑视的,垂死的君王。
直接删改后:一位衰老,疯狂,失明,遭人蔑视的垂死的君王。
余光中翻译版:又狂又盲,众所鄙视的疯狂老王。
二、字音重复
同音互斥原则:在相同或相近的文本空间里不要出现完全同音的词。第一课提到过鲁迅手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把“草里”改成“草间”,便是遵循这个原则。
最常见的,是因介词造成的重叠;
例1:他在喂猫,我蹲在一边看。
改成:他喂着猫,我蹲在一边看;
例2:刘主任从身边人手中的一捧病例中抽出一夹。
改成:刘主任从身边人手里的一捧病例中抽出一夹。
相比古代对音律近乎苛刻的要求,这一点算是最基本的了。
三、单双音偏废
单音节词:一个字就构成一个词的:日月走跳
双音节词:两个字构成的词:太阳,月亮,走路
单双音节的切换是非常好用的调节语感的手段,既不能全部用双音节词,免显得芜杂,也不能全用单音节词,过于简短。艺术追求的是适度原则。

声明:我这的笔记输出只涵盖部分要点内容,为了自己能更好的消化知识点,也希望能给各位朋友些许启发,相对正课而言相差甚远。老师的课不是快销写作课,知识点讲的很透彻,很实用,是真的能帮助大家提升写作技巧的,而不是只靠起标题。
对课程感兴趣的,请点击链接:舒明月视频写作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