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从古代一两银子谈从前的价值取向

从古代一两银子谈从前的价值取向

作者: 飞飞鱼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19-02-25 13:03 被阅读209次

先来问你一个问题:你知道古时的一两银子相当于今天多少钱么?

呃……是不是很难回答?

再问你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传统戏,某些剧团都不演了?

呃……你未必知道吧?我也是猜的,但,是合情合理猜的。

想知道答案么?请耐心往下看。

传统戏里面,常常会有“二百两”或“三百两”银子无端冒出来。比如王魁休妻,给了敫桂英二百两银子;比如陈三两卖身葬父,得了二百两银子;比如方卿,去向姑母借钱,开口就是三百两银子;比如王金龙,第一次见了玉堂春,一杯清茶就付了三百两银子……

问题来了。亲,你信么?真的是这么多的银子么?

古时的银子,朝代不同,价值也不同。据诸多热心网友考证换算,唐时富庶,一两银子相当于今天2000元;宋时一两银子相当于今天800-1200元;明朝中期一两银子相当于今天600-800元;清朝一两银子相当于今天150-200元。当然,以上只是大概,比如初唐时期银子更值钱,中唐和晚唐时期银子略有贬值。

传统戏多以明朝为背景,那么,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剧情是否合理吧!

王金龙虽然是个有钱的公子,但不至于是个没脑子的人吧?“一杯清茶三百两”,一杯清茶付了18-24万,这不缺心眼么?这还只是见个面罢了。所以,他后面被鸨儿逐出,流落在破庙,我觉得,这是实实地活该啊,不值得一丁点儿同情。

方卿多年不见姑母,一见面就说要借20万元,虽然姑母很有钱,20万元也不是小数字,何况女人对钱很敏感,一下子借出20万元,方姑娘确实很心疼。换成你自己想想,你当年在娘家的时候,非常地风光,嫁给老公以后,也是个诰命夫人,正逢老爷五十大寿,想像着娘家有人来拜寿,送上一份大礼,谁知道看到了一个衣衫褴褛的穷侄儿,而且开口要借20万元,你会痛痛快快地借出去么?

陈三两卖身葬父的时候只有十四岁,还没有完全长大成人。富春院的鸨儿买她,付了二百两,还不能马上让陈三两去接客赚钱,得放在院里养几年。尽管是个风月场所,富春院的鸨儿也不至于这么出手阔绰吧?而且,买个棺木,请人下葬,也不至于要花掉一百两银子吧。要知道明朝十两银子就够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生活费了。要是办个丧事得花掉十年家庭生活费,那,明朝的人岂不是人人死不起?

承着上面的原因,再说王魁休妻这二百两银子,足够敫桂英过二十年的普通生活了。她自己也曾说,如果不中功名,“学一个范蠡大夫泛轻舟”,也就是去过乡野生活,说明她也是愿意过平民生活的。从经济上来说,王魁已经保障了敫桂英此后二十年生活,敫桂英一气之下就自缢,那,这个女人,从我的角度上来说,为情太困,太要强,太刚烈了。

那,我们反过来想想,为什么舞台上还会动不动就出现二百两银子,或者三百两银子呢?

古代的戏文,大约一半是文人创作,一半是艺人们自行发挥。从事戏文创作的文人,八成是落魄不得志的书生。书生多激愤,往往会夸张描写;何况舞台人物本来就是虚拟夸张的。落魄书生与艺人,经济都很萧条,地位也低下,所以,仇富的思想观念非常牢固,痛恨有钱人士。既然舞台形象可以虚构,为什么只说十两银子,一百两银子?直接从二百两开始不是更好么?

当然,有人会说,中国古代的文学描写中,二百两可能只是个虚指。没错,可能只是个虚指,但,这也不难看出仇富心理爆棚。就好比你看某人很不爽,总喜欢叫他的绰号,尽管那个绰号并没有什么恶意,但,如果你很尊重某人,你会一直叫他绰号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古代一两银子谈从前的价值取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ggw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