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兄弟周树人(鲁迅)、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不能绕过的人物,鲁迅的小说、杂文,周作人的散文、文学理论等对新文学的发展和成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两兄弟都有相当深厚的文化修养,都有留学日本、翻译外国小说、投身新文学革命等类似经历,一度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兄弟二人分道扬镳。
五四落潮后,鲁迅在彷徨之后仍然坚持着韧性的斗争,而周作人则选择成为一个独善其身的隐士。不同的选择让兄弟二人在后来人眼中的形象完全不同,鲁迅被塑造成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并且一度被神化,在中国无人不知;周作人则因为政治污点而被淡化,尽管他的散文成就甚高,却无法被选入中小学教材。但无论神化还是淡化,两人的文学成就都是无法遮蔽的。
虽然是两兄弟,两人的文章却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子。巧合的是,鲁迅和周作人都写过一篇题为《喝茶》的文章,但两兄弟喝的茶味道却截然不同。这两篇都是值得一读的优秀散文,从中也可窥见兄弟二人不一样的思想个性和文风。
周作人的“清茶”
文学革命之初,周作人引入西方“美文”概念,并吸取晚明小品之长,创造了现代散文史上独具一格的“闲话风”散文。顾名思义,这类散文就如与读者闲谈一般,文字质朴,娓娓道来,趣味横生。他的散文取材广泛,以生活化为主,如《故乡的野菜》《乌篷船》《结缘豆》《苦雨》等,充满丰富的知识,洋溢着恬淡的情趣。
周作人在《喝茶》中,展现了自己对茶文化的深厚修养。中国、日本、英国的茶文化他都能信手拈来,并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如对于茶食,他觉得中国喝茶时多吃瓜子,这不很适宜,喝茶时可吃的东西应当是清淡的“茶食”。日本的点心虽是豆米的成品,但那优雅的形色和朴素的味道,就很合于茶食的资格。
接着,周作人又饶有趣味地描述江南茶馆的“干丝”:“用豆腐干切成细丝,加姜丝酱油,重汤炖热,上浇麻油,出以供客。”吃这种茶食还有些讲究,“平常干丝既出,大抵不即食,等到麻油再加,开水重换之后,始行举箸,最为合适。”
周作人在文中还提到英国的红茶加黄油面包、日本的茶淘饭等,娓娓道来,看得人简直要流口水。但周作人写作此文还不在于仅仅介绍茶,更重要还是写喝茶中所体现的滋味与情趣。文中有一名句: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这是一种古朴、雅致的境界,洋溢着道家的出世之风。周作人写茶文化旁征博引,却丝毫没有卖弄之气,正因他是真正的懂茶之人。文中一段解释日本茶道的话也很能代表周作人的思想:
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是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
这就是周作人的哲学,不是享受着奢华富贵而吟风弄月,而是在不完美的世界和生活中寻求美与和谐,以求得精神上的富足。
鲁迅的“浊茶”
相比之下,鲁迅的《喝茶》则是另一番风味。鲁迅不是一个专注于自我情趣的人,他的心中始终装着社会和国民。《喝茶》其实是以小见大,从生活小事出发来谈大问题的。
鲁迅并非没有生活情趣的粗人,恰恰相反,他对书籍装帧、绘画、服饰等等都有很高的造诣。北大校徽就是鲁迅的设计,他还给自己的作品设计封面、绘制插图,以及设计自己的服装、给萧红指导穿搭等。
但鲁迅很少对自己的审美和趣味津津乐道,他虽然对许多领域都颇有研究,却不愿沉溺其中,因为他始终把用文学启蒙民众作为自己最大的使命。
鲁迅的这篇《喝茶》,开篇写自己去买了二两好茶叶,原因是商店搞降价促销了。但鲁迅买来后随意泡的茶喝起来却跟粗茶一样,于是他明白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果然,用盖碗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当然了,还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才能泡出来。
从喝茶经历中,鲁迅得出一个结论: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
这就是说,真正的品茶,一得有闲,二得有敏锐的感觉。辛苦劳作中的人、感觉不敏锐且没有经过练习的人,都是只能像喝水一样喝茶,而难以“品茶”的。
接着,鲁迅就从这个话题引申出去:对于敏锐的感觉只属于上等人而不属于粗人的论调,鲁迅是反对的。“我们有痛觉,一方面是使我们受苦的,而一方面也使我们能够自卫。”这句话是很能体现出鲁迅的思想的,他憎恨看客的麻木,希望人们有痛觉,感受到痛苦并且站起来反抗。
感觉敏锐是一种进步,但鲁迅又进一步说这应以有助于生命的进化为限。而如果对生命没什么意义,甚至是有碍,那就是进化中的病态了。在鲁迅看来,那些只懂得“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就是病态的,他们享受着安逸闲适,不思进取,对底层人的苦难漠不关心。品茶之人若是如此,便诚如鲁迅所说:不识好茶,没有秋思,倒也罢了。
两篇《喝茶》,真是喝出了完全不同的味道。周作人的是一碗清茶,荡漾着一种个人的情调,清新淡雅,超脱世俗。鲁迅的是一碗浊茶,灌注着对社会与国民的关怀,深邃沉郁,发人深省。
读鲁迅,也读周作人
鲁迅和周作人兄弟的不同可以从他们的两部文集名称来看,周作人的一部散文集叫做《雨天的书》,下雨天,躲在屋里安静地看书,是一种自我的闲适和诗意。鲁迅给一部杂文集取名《热风》,是由于他对当时令人窒息的社会现状感到“寒冽”,所以要用“热风”向人群发出呐喊。
两者截然不同的取向在当时难以相容,30年代,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阵营对于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闲适散文是反对的,认为在一个内忧外患的时期,这样的文章只能消磨斗志,无助于国民的觉醒。所以,《喝茶》这篇文章是有现实针对性的。
但在当下这个相对更为安宁的时代,这类闲适散文则受到了更多的欢迎,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汪曾祺都是其中的代表。他们书写日常生活里的各种趣味,写草木虫鱼、美食美景、文化风俗等,对于日常生活单调的都市人来说,这些文章所写的就是诗和远方,能够给干涸的心灵带来慰藉。
周作人在喝茶中写道:“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断不可少。”不得不说,这种说法是切合当代人的生活理念的。为生活而劳累奔波是人生常态,但仅仅如此,生活也过于无趣。而偶尔的读书、旅游、品茶等休闲活动,虽然对于赚钱无用,却给生命增添了更鲜活的色彩。
当然,过度沉溺于那些个人的休闲和趣味也会带来弊端,如对社会和他人的冷漠等,周作人自己的转变就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们同样需要鲁迅,需要鲁迅式的批判、理性和洞察力,以及对于国家与社会的关切和思考,这些对年轻人而言尤为重要。
鲁迅的许多文章都是写给年轻人看的,他把国家的未来寄托在新一代的身上。他的一段话在网上广为传播:“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这样的文字是很容易打动年轻人、鼓舞人心和催人奋进的。
作家何其芳曾经比较阅读鲁迅和周作人的感受,是很有启发意义的:一个使你兴奋起来;一个使你沉静下去;一个使你像晒着太阳,一个使你像坐在树荫底下。一个忧郁地解剖着黑暗,却能给你希望和勇气,想做事情;一个安静地说着人生和其他,却反而使你想离开人生,去闭起眼睛来做梦。
或许,读鲁迅与喜欢周作人也可以并不冲突。读鲁迅,可以洞悉世事,明辨是非,培养批判反思能力。读周作人,可以提升文化素养,怡情养性,体味生活之美。阅读不同的名家作品,便会有不同的收获。
很高兴与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欢迎关注自媒体:无物永驻,多平台同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