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5 周四 4~12℃ 晴 小寒
一箪食一瓢饮
早餐:银耳莲子百合+全麦黑列巴


每天10粒左右的白果,对慢性咳嗽尤其有效果。特别是现在阳康阶段的朋友,发烧嗓子疼之后就是咳嗽老好不了,大家可以试试哦。
吃白果有几个注意事项,一定要记住哦!
1、成人每天10粒左右即可,不要超量。小孩子如果吃,最多5粒;
2、必须炒/烤熟后吃,我用微波炉高火1分钟,就会爆开,烤的时候用耐高温保鲜膜盖上,以防爆的全面开花;
3、吃的时候一定要把芯取出来,芯很苦的,就跟莲子芯差不多。中医里苦的东西,都是偏寒性的,所以不能多吃。
中晚饭一起吃了,板栗土豆炖鸡,放了咖喱。因为买的下蛋的母鸡,肉质比较老,炖了40多分钟才下的土豆和板栗。


清理鸡时,肚子里有好几个大小不一的蛋黄,如假包换的老母鸡啊。
度/娘、头/条等的算法太厉害,偶尔点开的某类视频,有过完整播放或者比较长时间的停留后,平台再你下次再打开网页时,就会依次为判断,不断地给你推送此类视频,这也是另外一种马太效应吧。从而,也无法导致一个人信息的闭塞,视野的局限(管状视野)。不过,如果你正在做某项主题的课题研究,确实会便利不少,信息流蜂拥而至,减少了无效信息的筛选。
之所以有以上的衍生感触,是因为这两天偶尔打开平台推送的单身独居类的短视频后(基本都是单身未婚或离异女性,很少看到男性的,据说男性耐孤独的能力远没有女性强),昨晚睡觉前就又刷到平台推送的类似视频。貌似单身独居,在我国也日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单身群体的规模也日渐壮大。当然,这一趋势在欧美日本台湾,尤其是日本太为常见。
BTW,很喜欢日剧《孤独的美食家》,特别是剧中大叔(五叔)那句口头禅: 刻不容缓事不迟疑迫在眉睫,必须立刻马上吃饭”。观者很有喜感的同时,更有一种也要立马吃点什么的冲动。如此沉浸式的享受美食的滋味,这似乎已经成了现代人的奢侈品。

想到精神分析的一句名言:“本我(潜意识)知道的,比自我(意识)承认的多”。翻译成人话就是:
身体知道的,比眼镜看到的多。
口误知道的,比听到的多。
疾病知道的,比痛苦更多。
梦知道的,比对梦的回忆多
…………
人生本是一次孤独的旅程,汪洋之中,独自航行。但是,好在航行中,时不时能或远或近的看到一点同行的灯光。于是,孤独找到了共鸣,心也有所安放。
另外,即使影片已经看过很久了,现在偶尔看到其他美食剧时,总会想到那些五叔大快朵颐的画面。那是一种简单、满足、满满的幸福感。
现在想想,原来那就是专注的力量,心流的体验啊,也正是佛教里的“活在当下”。几年前,曾去参加佛学院针对俗家弟子为期三天的国学课,课程具体讲了些什么,现在都不太记得了,但是那三天每天中午的过堂(佛家的吃饭),却让人印象深刻,至今让人怀念。
虽然,那只是饭前普通诵经,但却让人感受到礼佛的神圣感。简单的米饭蔬菜豆制品以及一碗汤,米饭的清香,时蔬的翠绿,食物咀嚼后的甘甜,在此刻无形的被放大回味……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专业学习)
早运动时,一边跳绳,一边听课。
今天开始学习沈家宏老师的《共情30讲》(0-3讲),虽然仅是听,但就很有收获,因为听课的过程中,就想到了前两天的热线接访,有了更深地对来访与自己的理解,以及自我觉察。当然这还有待晚点儿做笔记整理,加深记忆。
此外,重新复习曾奇峰老师主理的精分实务长程课程,今天听到第三课和第四课,一个精神分析取向咨询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再次反思精分基础课程学习的还不够扎实,以至于咨询时的无知无畏(后知后觉后,方觉得惊悚和后怕),不知道自己错了,更不知道错在哪里。
今日待办事项有点多,不过,take it easy,一点点完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