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在群里听了一个高大上的讲座,寻虎老师的我们中国美学之禅宗美学。
真如老师讲的,禅宗美学,禅宗也好,佛教也好,他的思想太浩浩瀚了。
我对这个也有兴趣的,只是自己才疏学浅的,很难理解的。
“不二法门”不仅是南宗禅的重要哲学原则,也是禅宗影响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关键思想。,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中唐者,百代之中,也在美学上也是如此,说中唐是一个分水岭,中国美学在唐代以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审美风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家都知道盛唐,是比较雍容华贵,但是到这个后唐,唐中唐之后,唐代的后期跟宋代的美学相衔接的这么个阶段,也是有很大变化,美学理论本身也呈现着很多新的特色。从总体趋向上看,追求空灵淡远的境界,重视古拙苍莾的气象,还有推崇冷逸荒寒的意味,以宁静精澄代替粗莾阔大,以平和幽深代替激昂蹈厉,以淡逸素朴代替绚烂堂皇。
不二法门是大乘空宗的重要思想,维摩诘与诸菩萨坐而论道,维摩诘问道,什么是不二法门,32个菩萨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了回答,回答内容包括了超越分别智的若干,就不要区分,分别指的若干方面,诸菩萨都说完,维摩诘请文殊来回答。文殊答道:一切法应该无言无说,说不二,就已经是二了,就不要说,老师能不能为我们说说怎样才是真正的不二法门?
维摩大师一言不发,这就著名的维摩一默。不说话,沉默。文殊菩萨赞叹说,维摩大师已经把不二法门说了,因为说一,必定是说二,不说恰恰是不二法门的最高注解。
一句话,不二法门,就是超越一切“分别智”,建立一种大智慧。这智慧就是“般若智”。分别智是“二”,般若智是“一。这“一”,在南宗禅看来,是摩诃般若波罗蜜——一种到彼岸的大智慧。
不二法门作为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最高境界,以破除分别智为重要哲学依归。简洁地说,就是破“二”而臻于“一”。二是分别,是差异,是对待。一切“二”的分别法,在佛学被概括为“边见”,“不二法门”的核心意思就是不落边见。不二法门,既超越“有”的肯定,又超越“无”的否定,而进入“不有不无”的独特的哲学思维中。这“不有不无”就是“一”,“一”不仅是至高,而且是绝对——无所对待的,有对待就是“二”了。“一”是不沾一丝,有沾染就是“二”。“一”是不可分析的,一切分析之见,都是理性的,都与不二法门相违背。“一”是绝对平等的,禅门所谓平常的、平和的哲学精神,其实都是不二法门的体现。
在不二法门中,要彻底超越这种是是非非,非是非非的逻辑判断。
不二法门是非逻辑的,不落两边,超越是与非。而其非有非无,并不是康德所说的无定,无定的非有非无还是一种判断,是一种不确定。不落两边是对两边的超越。
不二之法作为南宗禅的基本哲学观念,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它是超越逻辑的。一切逻辑都是理性的努力,都是分别的,在禅看来,都需要超越。禅不在(空间),不是(判断),不似(比拟);它是无法通过语言关系来表达的,是超越理性的一种独特智慧。
第二,它是绝对平等的。禅或者说就是无差别。禅的平等是一种绝对的平等、绝对的平常,没有主体与客体,没有观照者与对象,没有现象与本质的区分。虽然禅强调物物都有自性,可以自成一个世界,这一理论并不在于突出存在的差异性,禅认为,差异性恰恰是人类理智的确定,大小多少,是人的判断。禅强调的是一个圆满俱足的世界,是“一种平怀”,一种绝对的平等。《大般若经》中列《平等品》,平等品强调的就是边见不生、平等不二。平等是中国人的大智慧之一,在庄子的齐物思想中,就已显露出这样的理论倾向,章太炎就曾以平等不二观去讲庄子的《齐物论》。现代新儒家非常注意中国哲学的平等精神,方东美说中国哲学有一种“平等慧”,殊为可贵;唐君毅说中国哲学有一种“平等觉”。不二法门是平等智慧的体现。
第三,它是无生无灭的。生灭是人的感知,在无住的心灵中,这样的分别都是不存在的。这就叫做“无生法忍”——不生不灭的最高智慧。马祖和怀海关于野鸭子飞过去的对话,野鸭子并没有飞过去,惠能关于风没动幡没动而是心动了的体会,都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第四,它是实相世界,是真理。在中国哲学中,南禅推崇一种独特的真理观。《般若经》有所谓“实相一相,所谓无相,即如如相”。诸法实相即是佛性,是如如之境,这个境界是“一相”,就是说它是无分别、无对待的,实际上就是无相,就是空,不执有无,是对相的超越。而此超越之相,就是如相。这如如不动的世界,就是一个真实意义的世界。
南禅的这一思想,在中国哲学史、美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哲学讲对待关系,两物相对待故曰文,若相离去,则不成文。张载《正蒙》说:“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感而后有通,不有两则无一。”两一观,就是从对立中探讨问题的本质。《周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典型的对待哲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