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些上个年代流行的热门人物和书籍,已经消失在如今的时代。
这个结论,源自有人提到李敖,说他去逝后连怀旧派都没有提起。
我熟悉人名,但没有关注。他很像流量网红,即使你不知道他有什么作品,由于他语出惊人,总能上热门,所以多少是知道的。
我回想了下青春时代的流行。要认真记下来,大概能写满好几页纸,如电话亭、按键手机,更早一些有大哥大,虽然都曾风靡街头,淘汰也是说来就来。
于我,感触比较深的,是那时很推崇张爱玲,以及张爱玲的那句“出名要趁早”。以她为偶像的成年作家相继出道。又出了不少博览群书的学生作家,有的是十岁不到的神童。
如果说这个时代不断制造“外貌焦虑”、“身材焦虑”,那时简直是“才华焦虑”。
中学生、小学生都出书了,你连小说的开头怎么写都不知道。一些学生靠着作文大赛直接保送大学,十八岁的你还只能埋头读书。
而这个流行在当代就少见了,媒体再也不大张旗鼓地报道。
不过焦虑好像永远存在,不断变换形式。
二
既然那时“才华当道“,自然出现了无数畅销书籍。学生作为主要消费群体的疼痛青春文学长久占据在报刊亭的最醒目位置。
热度过后,当然不流行了。学生已长大,几年前,网络也强烈批判它们对青春少女的洗脑。
也有一些来自海外的热门书籍。
来自捷克斯洛伐克的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先不要说他的内容如何,光是他的书名《生活在别处》、《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就让人印象深刻。
这三个经常被文艺青年使用,我当年读了无数类似篇章。
不知道是没有关注,大数据不推荐,还是别的原因,很少再见到。
不过,王小波无论在哪个年代都能听到,尽管他的书我一本都没看过。张爱玲作为民国才女,更是时时被人总结不平凡的一生,而她的模仿者早忘记名字了。
最受欢迎的仍是那些几百年前,千年前的著作。
这也印证了名著之所以为名著,是经得起考验的。不管那些作品你有没有看过,或者看不懂,不喜欢。他们都被一个又一个的时代记下。
三
要在时代中留下痕迹原来如此难。红极一时,也无法预测未来会不会被记住。
但不管怎么说,能在时代中展示过光彩终究是幸运的。
我回想远去的年代,得出各种结论,却没有自己,连一个配角都算不上。至始至终仰望他人,满怀期待,又无限失望。
这不是个例。
网上总结了个人在不同阶段梦想的变化。
幼儿园时以为长大后能拯救世界。小学时以为自己会成为科学家。中学时信仰“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大学毕业后,几经浮沉,只盼望生活顺利,赚笔钱养活自己。
一路走来,能做到的仅仅是接纳自己的平庸。
不是“金子总会发光”,而是“沙砾误以为自己是金子”,直到时间终于告诉了他真相。
文/怪旅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