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朋友圈发照片,常常得到朋友们的夸赞,他们说:“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其实我拍的都是些平常之物,比如,一缕阳光照在墙壁上;咖啡与奶相遇的瞬间;曲线与直线构成的轮廓;风起时水面的波纹;几颗土豆的组合;一个人攀登石阶时的脚踝。诸如此类。
这些照片,都来自不经意的一瞥,一瞥之下,那个场景打动了我,我拍了下来,事情就是如此简单。我凭直觉,既不寻找,也不构思。
在我按下手机的瞬间,那个微不足道的场景,从大千世界中抽离出来,它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分割出来的片断。
我是这样认知艺术的,不论文学描绘,还是摄影绘画,我觉得都是一种截取,就是在万千世界中,有人把某一个瞬间截取了出来,随后又呈现了出来,呈现的结果就是艺术。艺术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发现,一个是呈现的手段。
我与一个摄影家朋友聊到摄影,他说,关键不在于设备是否高级,关键在于镜头后面的那个头脑。镜头后面的头脑,要处于什么状态才能发框定住那个美呢?
必须要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才能发现真正的美,而不是被打上引号的所谓的美。
那么,什么是超然物外的态度?我想就是去除了杂念的状态。
台湾摄影家阮义忠说,美是瞬间的感动。如果事先存了一个“我要寻找美”的念头,很可能就错过了真正的美。“我要寻找美”,也是一种杂念。杂念就是一种遮蔽,它遮蔽了心灵的清明。
再往下探究一下,怎么减少杂念,保持清明呢?身在俗世,心灵的湖面,做不到天天风平浪静。人事之牵绊、缠绕,欲念丛生,枝枝节节,种种不甘,种种愤懑,光是想想就头大。正是这些人间烦恼,降低了人们的敏锐度。湖面涌动不息,怎么可能照见湖边树影呢?
我欣赏用心若镜的做法。“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此句出自《庄子》,意思是:至人之心就象一面镜子,对于外物,来者即照,去者不留,应合事物本身从不有所隐藏,所以能够反映外物、而不因此损心劳神。
来则应,去不留。以此保持心灵的清明,体验生活中更多的美、更多的感动,这是来此一世最可用心之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