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趣闻轶事古代文化今日看点
没有微信和支付宝的古人是如何玩转红包的

没有微信和支付宝的古人是如何玩转红包的

作者: 阿长的沙鸥 | 来源:发表于2016-12-31 00:18 被阅读172次
红包是春节的一个象征

  每到年关将至,大人在感慨一年一年过得真快的时候,也有一种声音普遍的存在:年味越来越淡了。当然除了孩子,因为单纯的孩子们过年可以得到很多长辈的压岁红包。但是,近两年的春节又热闹了,为啥?当然是BAT的红包大礼了,无论是支付宝的五福、咻一咻,还是腾讯的QQ红包、微信红包,还有百度的福袋和新浪的明星企业红包。这些红包活动既活跃了春节的气氛,又能让平台、企业、参与者三方受益,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那么问题来了,古代的人没有智能手机,没有支付宝和微信,他们是如何发红包的呢?今天阿长哥就带着大家一起看看古人是如何玩转红包的。

拜年赐福

  古人春节的“红包”,可不仅仅只送钱哦。

  红包,又称利是封、红喜袋。最早盛行于西汉时期,当然那个时候还不叫红包,而是被称作“压胜钱”“花钱”。这种钱可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正面铸有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这相当于我们现在亲朋好友之间互赠的吉祥礼物,是不能用来买东西的。话说回来,虽然不能买东西,但是它的价值和寓意远远要比真是的钱币要大得多。

  东汉年间,朝廷文武群臣在腊月就会收到皇帝赐予的“每人发钱20万、牛肉200斤,大米200斛”,性质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年终红包”。怎么样,看上去是相当的丰盛啊。比起现在发一个苹果+笔记本、一包辣条、一盒茶叶、两袋大米啥的不知好多少倍了,简直就像是一人发一麻袋人民币啊。

群臣拜年

  历史的脚步走到了三国时期,大年初一,南方家家户户用大蒜、小蒜、韭菜等味道辛辣之物制作“五辛盘”,互相馈赠亲友、同事食用,一来发五脏之气,二来欢迎新春到来,万物复苏。“五辛盘”后来逐渐演化为春卷。这便体现了中国的传统美德—礼尚往来。这时的“红包”送的既是友谊,又寓意着美好的祝福。

  看到这里,古人发的红包主要是以实物为主,大家还是蛮实在的嘛。真正的钱走进红包会是在什么时候呢?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皇宫内院深处传出了一声响亮的啼哭声,一个皇家婴儿来到人间。作为父亲的皇帝自然是欣喜万分。为了表达溢于言表的心情,也为了表示对爱妃的祝福,皇帝特意送上“洗儿钱”。这个故事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记载为“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没错,送“洗儿钱”的皇帝就是唐玄宗,生孩子的贵妃就是杨贵妃。这里的“洗儿钱”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红包。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至少在唐代就有了红包送钱的习俗。

唐王与贵妃

  这一习俗到了宋元时期就比较普遍了。据记载,在宋代过年时老人送小孩压岁钱,店家送买家喜钱,婚礼上送礼金等行为已经深入百姓生活当中了。南宋陈元靓的《事林广记》中的一首诗很清楚地记录了婚礼上送红包的习俗:“仙娥缥缈下人寰,咫尺荣归洞房间。今日门栏多喜色,花箱利市不须悭。”这里的“利市”在现在的广东地区还是“红包”的别称。

  到清代,曹雪芹先生的《红楼梦》里面对红包便有了非常详细的记载。那时候的红包分为三种形式:一是用荷包装银锭子或银镙子;二是用厚纸粘糊而成的纸袋装钱票或裹装机制币,以及用“赏封”等喜袋装赏钱;三是如果送大礼则先开礼单送给受礼人过目、选择。以此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祝福。

  清朝过年送荷包,因为当时荷包是必需品,类似现在的手提包,用来放散碎银钱、熏香、零食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民国

  民国以后,红包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圆,其寓义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这就跟咱们现在的红包很相似了。

  这么看来,咱们的红包历史还真是源远流长呀,里面包含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在发放红包时人们都不吝付出,为的就是给亲朋好友送去祝福。春节马上就要到了,看了这篇文章,你是否有所启示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没有微信和支付宝的古人是如何玩转红包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hdv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