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和以前的我一样,经常抱怨自己的孩子对数学没有兴趣:“每次我教他数学,他都不愿意听!”甚至有的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将来不爱学习可怎么办。

后来,在一次沙龙会上,一个博士宝妈的分享,让子墨大彻大悟:与音乐、舞蹈、绘画乃至科学等内容相比,数学知识的确有它的特殊之处---因为它真的太枯燥无味了---对于大部分家长的教育方法来说,大部分孩子都是这么认为的。数学既不像自然物那样具备外在的形象,也不像科学现象那样发生奇幻的变化,更不像艺术作品那样富于动人的旋律或鲜艳的色彩,幼儿一般不会自发地对事物背后抽象的数学属性产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多是那些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变化多端的事物。

所以,我们应该改变方法,加以适当的引导,以激发幼儿们对数学的兴趣,从小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从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具体物体入手,逐渐引导孩子认识事物背后抽象的数学属性。

例如,子墨经常引导孩子从具体的事物形象中寻找有哪些几何图形,或从一堆物体中发现其中的数量属性。从“玩”中让孩子去体会数学的有趣之处,效果显著。
第二,从孩子生活中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事件入手,而不是从抽象的数学问题入手。

开始我和我媳妇都不懂,直接让孩子去背数、数数以及回答一些算式题目,发现孩子非常抗拒,觉得很厌烦。后来,我们改进方法,尝试从生活中和他的利益休戚相关的问题(比如游戏、公平得分糖果给小朋友、分水果给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发现孩子会主动地去寻求解决方法,久而久之,孩子自己都会问我们数学问题了。
第三,从可操作的活动入手,避免单纯的口头问答和数数。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这是所有父母都知道的,但大部分家长都是听之任之,只要不捣太大的蛋,就随ta吧。但是这位博士妈妈很聪明,她利用孩子的这个天性,通过数数、摆放、排队、对应等具体的半游戏活动,激发孩子动手学习数学的激情,成功引导孩子喜欢了学习数学。子墨经过实践,效果杠杠的。
总结:尽管数学没有吸引儿童兴趣的外在特征,我们也可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儿童参与到数学操作的活动中。当儿童在具体操作活动中真正体验到数学内在的魅力,就会使这种对数学操作活动的外在的兴趣转变成对数学本身的内在的兴趣。
这种兴趣不仅是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更是一种对理智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兴趣。它会对儿童现在和今后学习数学的态度产生深远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