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
——我不是药神
在中国,疾病面前,谁又敢说自己不穷呢?大概只有那些全公费治疗的群体可以。
因病致穷的家庭实在太多了,特别是慢性病,如果每个月都需要巨额医疗费用的时候,医保不覆盖的话,很多人最后不得不放弃治疗。
《我不是药神》讲的就是一个发生在上海因为绝症铤而走险的故事。他们冒着坐牢的风险,走私一种白血病的仿制特效药:印度制格列宁。
以下有剧透,谨慎阅读
徐峥饰演上海瘪三程勇,因为老父亲手术缺钱,开始帮白血病人走私廉价印度制格列宁,从中赚取了高额利润。后来被同行恐吓卖出了代理权,接手的人贪得无厌不断抬高药价,最后被人举报入狱,导致所有吃不起医院高价药的人无药可吃只能等死。在一起卖药的病人朋友自杀之后,程勇重回老本行干起了走私,成本价卖出,只为赎罪。最后锒铛入狱。
整片看完,最喜欢的是这个英文片名,“Dying to Survive”。
据说中文片名经历了从“印度药神”到“中国药神”最后才定成现在这个“我不是药神”,比起Dying to Survive都差了点意思。谁又不是拼了命活着?就算是王传君饰演的最后自杀那位病人,最初也是拼命找路子乞求买药,最后在毫无希望的情况下又拼命把好好生存的权利留给了老婆孩子。
现实主义的电影中国其实也拍了不少,但是为什么本片被赞誉为“中国十年来最好的现实主义电影”?我想大概因为这部电影真正触及到了我们的每个人日常都可能会遭遇的现实:看不起病。
所以当徐峥闪亮登场,冒着坐牢的风险从印度偷渡进来救命药,大家都被感动的热泪盈眶,大概觉得也许自己以后遇到这种情况,也会有这样的英雄横空出世救助众生的幻想。
虽然本片舆论上近乎封神,不过本人有一些异教徒的观点不吐不快。
首先,全片并没有真正现实主义的争论。
穷人吃不起药有多方面的原因,影片却只在讨伐药企定价过高,对药企代表所谓的定价“合法合理”完全没有做任何展开讨论,片面的丑化药企。
无视真正的现实矛盾,简单粗暴的把穷人吃不起药的根源解读为药企定价过高,不知道是因为审查的原因,还是剧作的能力不足。
第二,按头煽情
影片算是黑色喜剧,本来应该是乐中做苦,前半段做得很不错,包括徐峥在印度的表演,包括他老爹以及街坊的上海话表现,都很丰富很真实。
但是到后半段简直像是导演换了人。老太太摸着警察的手的哭诉,以及最后十里长街送药神,简直像当芒果台的综艺观众,导演一按喇叭:“音乐起,大家准备好,哭!” 无法理解这么矫情的三流煽情桥段竟然被评为优秀。
第三,配角太脸谱化
包括药企代表,公安局长,警察等等,和徐峥和王传君比起来,都表现的太过脸谱化了。周一围试图塑造一个良心不安的警察,但是演到最后还只是周一围,既没有警察的职业性,又没有演好内心的纠结,结果成了一个楞眼卖帅的周一围。
虽然本片离封神还有点距离,但是打四颗星还是毫无压力的。它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下面有几篇背景文,建议大家一读。
背景文
讲述印度仿制药:
http://tech.ifeng.com/a/20180706/45050612_0.shtml
中国人为什么用不上评价药
https://www.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258155054951609
朱恒鹏:药品谈判,财政该为谁买单
http://ie.cssn.cn/scholars/opinions_essays_interviews/201806/t20180622_4374839.html
~基地看戏,每周更新,扫码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