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男人装》
如果没有社交网络,
你不会相信那个22岁凭借着《仙剑奇侠传》一夜爆红的胡歌,
喜欢读村上春树、马尔克斯,有着孤独却广阔的内心世界。
其实,他从来不像电视中那样当众嘶吼,
更多时候,他喝着小酒,只和自己的内心演对手。
80后的大众偶像,已经可以时而摘掉面具,坦然地将自己暴露在大众视野范围之内,
并且一语中的地说出:“我们的生活和粉丝无关,粉丝不用了解全部的我。”
同时,他们的前进的坐标再也不是刘德华,
偶像可以恋爱可以结婚,有了家庭以后需要一个舒适和自由的生活空间,
而演戏单纯地变成了一种生存的手段。
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一旦解脱了年龄的魔咒,所有人都将面对现实的洗礼,
与其屈膝迎合,不如坦然面对。
30岁的胡歌说:“凡人都有烦恼,社会的大多数都是小人物,
但是只要小人物坚持就让人感动。”
在这样一个大众造星的年代,偶像的姿态逐渐放低,他们离我们越来越近,
也在多元化的选择当中遭受着更加狂热的欣赏和更理性的否定。
当他站在我们面前,也许我们能够说一句:
相比你耀眼的完美,我们更爱你真实的缺憾。
微博:“我是黑自己的一个人,我觉得总是在出卖自己。”
Q:真没想到,你在微博上挺活跃的。
A:很多艺人会用微博做一些工作宣传,和粉丝互动,我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少。我是黑自己的一个人,我觉得总是在出卖自己。
Q:公司有要求你应该通过这种宣传途径做什么吗?
A:他们没有要求我要做出什么风格,我的微博一出来就已经是我的风格了。公司只是不时提醒我喝大了以后不能发微博,因为酒后吐真言。
Q:所以网络上的你更真实?
A:可能吧。和媒体采访的时候还会在脑子里过一遍,但是发微博是比较直接的情绪,不过现在粉丝多了,我也一直想开个马甲。
Q:马甲能做什么呢?
A:说一些不是胡歌说的话吧。胡歌已经不是我了,胡歌是一个符号,一个商品。他说的话做的事都必须符合胡歌的形象。
Q:平时自己喜欢写东西么?
A:我很感谢微博有140字的限制,写到不想写了就可以停止了。
摄影:“当时在学校无非就是三种人:篮球队、吉他社、拍照写诗文艺男。”
Q:今天的片子拍得非常飞,和印象中的你有很大的不同,怎么会想到要拍这样一组片的?
A:摄影师Recky是我的朋友,有一天就说我们玩儿一把,拍点不一样的东西,找个好平台再显示出来。主意是我出的,创意就是他想的,我没想到他这么有才气。
Q:你欣赏这组片子的地方在哪儿?
A:我们拍摄的都是马戏团里的角色。有驯兽师,小丑,魔术师,喷火师,还有司仪。他们的动作表情还有形态都是在舞台上的专业感觉。但背景和所处环境都是市井写实的。有戏剧冲突,也有它的含义。艺人很多时候都是无奈的,择这条路时是有梦想和憧憬,但是解决不了基本的温饱。每一个为五斗米折腰的人其实也都有自己的坚持。
Q:你不介意在照片里的扮相并不“偶像”吗?
A:现在帅哥太多了,再怎么拍怎么修得完美无瑕都没意思。我不喜欢明信片式的自己,我喜欢照片背后的故事。这些是用心去看的照片,而不仅仅是眼睛。
Q:你喜欢摄影?
A:刚开始中学是在学校里装模作样地参加兴趣小组,学了一段时间。了解和掌握了最基本的摄影技巧,但当时的动机和目的没那么纯粹。当时觉得背着相机特帅,泡妞比较好泡。当时在学校里无非就是三种人:篮球队、吉他社、拍照写诗文艺男。
Q:那你怎么没去打篮球和弹琴?
A:篮球打得好的太多了,弹吉他也要练好久。我当时对自己唱歌也特没信心。但是相机你背着就有范儿。约女孩儿时候就说,我给你拍组照片吧。结果不重要,我其实觉得不装胶卷都可以。
Q:你喜欢拍人物?
A:应该说是喜欢拍写实吧。我现在又回到起点学习人像摄影,它最难。里面有沟通,你要让对方最自然最轻松。
Q:你喜欢哪个摄影师?
A:国内是李奇。我对他的评价就是艺术大于商业,他照片里呈现的东西是很艺术感的;国外的话就是布列松,他带一个35mm的定焦头走遍天下。我刚开始就是这么模仿起来的,但觉得不好用,又不能推拉,可后来才发现那是最好的镜头;还有一个是荒木经惟,在中国提到他的名字都会觉得争议很大,他的照片大多数以性为主题,我觉得他追求的是原生态的艺术创作。还有马良。如果他算是一个摄影师的话。我觉得他是个视觉艺术家。
Q:如果有一天你走摄影这条路,你想成为他们里的哪个?
A:我要靠摄影生活就选李奇,衣食无忧就选布列松,当然这样说有点自大,但可以用十年时间环游世界体验生活再用相机记录,回来后去做个中学老师,那是我曾经的梦想。
Q:你喜欢摄影,又考的导演系?为什么现在做演员?
A:因为要赚钱。我要是富二代我就无所顾虑,爱干嘛干嘛了。我家还是指望我能够挣钱的。
Q:有后悔么?
A:当然不。我当时做演员是想改变家里的生活,现在我做到了。
偶像:“要是每个偶像都坦坦荡荡的,狗仔还吃什么饭啊!”
Q:人们需要偶像吗?
A:每个人都需要,现在的人缺少信仰,偶像多多少少能给他们带来一些精神上的力量。但说一句可能会得罪人的话,现在偶像本身的素质不够完美。几十年前,十几二十岁人心中的偶像多是艺术家、诗人、作家,而现在只有体育明星,娱乐明星。很多人因为别人的外在而被吸引,有多少人可以真正用内在抓住他喜欢的人?
Q:你的偶像是谁?
A:我没有。喜欢过一阵乔丹,喜欢没多久他就退役了。
Q:你觉得自己是大家口中所谓的偶像派吗?
A:2010年之前是。当时觉得我除了偶像派也当不了别的派,年轻的时候因为《仙剑奇侠传》就出来了,可能那时候给人的感觉挺阳光、挺好玩的。这就是所谓的偶像派吧。
Q:变为实力派的转折是什么?
A:真正想转向实力派,要靠各方面的积累,我也在努力做这件事。像刘德华那样,四五十岁还能做偶像的太累了,我觉得我需要的也不是这样的生活。我想每年一、两部掷地有声的戏就够了。其他时间做些属于自己的事情,抛开胡歌这个名字以外我想做的事。
Q:现在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偶像?
A:有道德规范的偶像。在法律制度还不是特别完善的阶段,道德规范是重要的。这是一种自觉性。
Q:你指的是德艺双馨的完美偶像?不假吗?
A:这很好啊,这给狗仔更大的生存空间。不然怎么去挖他们背后的故事。要是每个偶像都坦坦荡荡的,狗仔还吃什么饭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