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育儿经|偷窃?别再轻易给孩子“定罪”

育儿经|偷窃?别再轻易给孩子“定罪”

作者: 君梅说 | 来源:发表于2017-01-12 05:56 被阅读14次

也许我们以最大的勇气唱出的,也只是小小的声音,但是你一定能听出那自心底发出的诚意,听出爱、希望以及生之欢愉。

——刘继荣《我们要彼此听话》

对幼儿发展缺乏了解的成人常常以为面对“说谎”和“偷窃”,他们应该扮演的角色就是惩罚孩子,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仅仅是孩子心智发育不成熟的表现。作为一群还处在以自我为中心阶段的孩子,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事物就意味着:如果我希望它是真的,它就是真的;如果我认为它是我的,它就是我的。这就使得孩子在拿走本来不属于他的东西时毫无愧意。

女儿的“好东西”

有一段时间,女儿每天都会从幼儿园带回家几个老师奖励的小玩意,有时候是一张小纸片(彩色的正方形或圆形),有时候是一个漂亮的铁勺子,有时候是一个漂亮的小发夹,而且她跟我说:“妈妈,老师说了,这些发夹不能戴到学校去。”我单纯地以为老师是不想其他小朋友跟静一争着要老师给好东西,所以也就没有继续追问为什么。

那段时间,她特别喜欢听《毛喳喳的小药丸》,故事讲的是毛喳喳躲在一边偷偷吃用自己的鼻屎揉成的小药丸,享受属于自己的“小秘密”,可不小心被猫头鹰发现了,他撒谎说吃的是让人变聪明的小药丸,动物纷纷来要神奇的小药丸,毛喳喳只好继续偷偷用鼻屎揉小药丸。终于有一天,毛喳喳被“小秘密”折磨得病倒了,却又不能告诉动物朋友们真相,只好说有件麻烦事想不出来好主意,结果朋友们纷纷献出了舍不得吃的小药丸,毛喳喳不得不全部吞下,难受得脸都变色了,最终毛喳喳下定决心说出“小秘密”,身体立马舒服起来,而朋友们一句批评和指责的话也没有,“看到毛喳喳的病好了,动物们都回去了”。

女儿有一次在上学路上问我:“妈妈,为什么毛喳喳说出了小秘密就感觉心里舒服多了?”我说:“因为它的小秘密是个谎话啊,当人说了谎就会担心谎话被别人发现是谎话,就一直很担心,然后一直担心时间长了身体就会不舒服,就像你每天害怕做噩梦一样。所以当他说了实话,把秘密的真话告诉大家后,它就感觉身体舒服多了。”

女儿忽然放慢了脚步,扭扭捏捏地说:“妈妈,那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吗?”我很好奇,每天叽叽喳喳恨不得把所有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都让我知道的女儿居然有了秘密,说:“可以啊,什么秘密?”女儿有点难为情的样子,说:“妈妈,你能停下来听我说吗?”我很配合地停下脚步,蹲了下了,把耳朵送到她嘴边。她这才开了口:“嗯……就是……我每天带回家的那些老师给的好东西,其实……其实……是我偷偷从学校拿回来的,并不是老师奖励我的。”说实话,当时我心里是很震惊的,但为了不伤害到孩子,我故作平静,说:“哦,原来是这样啊。”女儿小心地认真看了看我的脸,见我没有发火,就问我:“妈妈,你不生气吗?”意思是她撒谎了,为什么我不生气(看来她知道自己撒谎是不对的)。我说:“因为你现在知道自己错了,而且已经改正了啊,因为妈妈发现你已经没有带回老师奖励的好东西了(其实我这是顺口说的,但实际上后来回想起来,的确女儿很久没有带回奖励物品了)。”女儿这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说:“说出了心中的秘密,心里真是舒服多了!”

我的反思

在女儿看来,“老师奖励好东西”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可是那天晚上我却失眠了,反省了很久,也想起了很多相关联的细节……

女儿有阵子喜欢让我讲《没有花朵和色彩的草原》,那是一个讲兔子爸爸偷了胡萝卜被关进了没有花朵和色彩的草原监狱,兔子儿子在得知事情真相后经历同学的嘲讽,朋友的陪伴以及漫长的等爸爸回家的故事。讲那个故事的时候,女儿曾很认真的对弟弟讲:“偷胡萝卜是法律不允许的,偷别的东西也不行,不然会被抓进没有花朵和色彩的监狱的。”……

我跟女儿讲“规则”这个主题的时候,女儿对“法律”性质的规则很感兴趣,让我举了好几个现实生活的例子……

女儿在班上不算表现特好的那类,比较调皮。她常跟我念叨老师会让表现好的小朋友帮老师发餐具,她说她也好想帮老师。

我还想起来姐弟俩有两把常用的小塑料勺。有一段时间,儿子弄丢了自己的小勺,女儿也大了,我们想着女儿用铁勺或瓷勺也不会有烫伤的危险,就要求女儿作为姐姐把塑料小勺让给弟弟,女儿不情愿的同意了。但是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她总是会偶尔表示想用自己的塑料小勺,有时弟弟正好不用,我就拿给她用,有时弟弟也刚好要用,我仍然要求她让给弟弟,她也就让给弟弟了。

现在,我对待姐弟俩的用品,再也不会用“姐姐大,必须让着弟弟”的标准来要求了,而是以混龄班的标准允许他们自行解决,甚至可以争抢(当然提示他们不能打头和腹部等敏感部位)。对姐姐,也尽量弥补她在学校得不到足够关注的心理缺憾,适当地增加了对她的关注度。

我们该如何给孩子的行为下定义?

关于女儿私拿幼儿园物品的事,我没有和幼儿园老师沟通,就事情本身而言,我让它顺其自然了。毕竟孩子已经意识到那样的行为“很无聊”了,我如果这时候联系老师归还物品,只会适得其反了。我也暗自庆幸,女儿在绘本的潜移默化中,自己终止了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

但是当女儿有时候跟我说起某某同学“偷”其他同学的橡皮,贴画的时候,我都引导她,说那不算偷,只是在没有经过别人允许的情况下拿走了,因为小朋友现在还小,还没有能力管好自己不去做不应该做的事。每一次都强调。女儿慢慢也就不用偷那个字眼形容同学的行为了,只是说“拿”。这样可以避免在幼儿园孩子们之间交流时产生矛盾。

一般情况下,3~6岁孩子发生私拿这种行为有这几种原因:

1.家里对孩子过度溺爱,孩子自控力弱,没有建立起正确的是非标准观念。因为平时生活中他都是想要什么伸手就能拿到或张口就会被满足,所以即使场所更换,他也不认为拿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什么不对。

2.孩子的需求经常被忽视在管教严苛的家庭,孩子的正常需求常因一些世俗的观念或不合理的要求而没有得到满足,久而久之,孩子不得不以这种“秘密”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3.缺乏关注有时候,孩子的这种行为只是想用另一种方式表达“我想让你们关注我”。

斯宾塞说,“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就像一根细小的芦苇管,你从这一头输进去的如果是苦涩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绝不会是甘甜的蜜汁。”所以面对“偷”,首先,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平和的心态,能冷静温和地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让爱得到正确的表达。其次,跟孩子解释清楚什么样的行为可以定义为“偷”,尤其是孩子三岁以内还没有形成“物品所有权”的概念,而3~6岁时,则更要注意不要用“偷窃”的词直接定义孩子的行为,容易让孩子感觉自己是个坏人;最后,分析孩子的日常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寻找孩子这种行为发生的根源,然后从源头入手对症下药,才是明智之举。

君梅说

3~6岁,孩子会经历“去自我中心化”,也就是漫长而艰苦的社会适应性发展的过程。去自我中心化初始阶段,孩子与成人社会的矛盾会越来越尖锐,所以这个年龄段,他们的抗争能力、探索能力都比较旺盛,对父母的“管教”需求也比较旺盛。父母应多带宝贝们与大自然接触,一些相对稳定、安全的地方可以让孩子反复去,有山有水的地方尤其好,多让孩子用身体感官系统来探索。这是最好的良药。

“改善幼儿不良行为”专题共有4篇文章,你看到的是其中的一篇,关注公众号后回复“07”,将看到这一专题的其他文章。

—你可能还会喜欢这些文章—

02 妈妈,我乖吗?

04 公主怎么挖鼻屎

05 育儿路上,你只需再前进一小步

常按下方二维码图片关注后,回复相应数字即可查阅相关文章

你的分享就是对我最好的赞赏!

0

相关文章

  • 育儿经|偷窃?别再轻易给孩子“定罪”

    也许我们以最大的勇气唱出的,也只是小小的声音,但是你一定能听出那自心底发出的诚意,听出爱、希望以及生之欢愉。 ——...

  • 别太着急给孩子定罪

    最近这几年有一类新闻让人咬牙切齿,什么呢,“校园霸凌”。光看这几个字我估计有不少人就已经怒从心起了,不停地脑补一些...

  • 【32】给孩子随意“定罪”不可取

    不分青红皂白给孩子“定罪”不可取周末,爸爸妈妈去接小志,爷爷却告诉他们,小志竟然没有告诉爷爷就从爷爷的抽屉里拿了2...

  • 智力发展最佳时期

    [调皮]如果你的孩子在1岁以内,这些开发儿童早期智力的方法,分享给大家。不是我的育儿经验,是我也在学习的育儿经,只...

  • 刻板真好

    阳越来越循规蹈矩了,是刻板吗?我答no,是规律生活,所以我劝道上正走着的家长别再给孩子轻易扣一顶帽子,“刻板”,引...

  • 教育之殇:那些被同龄人抛弃的孩子

    “政客偷窃穷人的粮食,建筑商偷窃穷人的土地,富人偷窃穷人孩子上学的权利。” ...

  • 《起跑线》——贫富的鸿沟究竟多大?

    “”政客偷窃穷人的粮食,建筑商偷窃穷人的土地,富人偷窃穷人孩子上学的权利。” ...

  • 关于孩子的性格

    来自《超级育儿师》文章。 性格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千万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有些标签一旦贴上就揭不下来,成为孩子一...

  • 轻易的表扬孩子可能是在害孩子

    我们作为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好的。 现在呢,因为育儿观点接触的多,知道不能轻易去批评孩子,所以我们就毫不会吝啬的去表...

  • 2020-04-21

    育儿经(五) 如何培养孩子积极的阳光心态?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育儿经|偷窃?别再轻易给孩子“定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ikd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