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我从未料想的动荡和艰难。正是在这动荡与艰难中,我重新看见了妈妈,理解了她给我的爱。她一直很爱我,我没有懂她的艰难,也就不懂她的爱。
一个人,去电影院看了《摔跤吧爸爸》。
看之前接到妈妈电话。
挂电话之前,她随口问我晚上做什么,我说去看电影。
她接着问:“和谁去看?”。
“一个人”。
妈妈很奇怪:“一个人看有什么意思,怎么不要找个人一起去看。”
我扑哧笑了:“为什么要一起去看,对于看电影,朋友都有兴趣就同行,只我有兴趣就自己看,我是要看故事,不是要有人陪。
妈妈不太理解,但也只叮嘱要注意安全,就挂了电话。
孩子长大后,与父母已定型的观念必然会发生分离。
这场对话里,我告诉了我妈妈我的真实想法,妈妈也包容了我与她观点的不同。这样的关系得来不易,妈妈和我之间的爱与包容兜兜转转,姗姗来迟。
之前我专门写过关于触发的文章。《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有人说它是体育题材的电影,玩得也是体育题材的套路。有人说它是励志故事,告诉大家要坚持梦想。但是,它真正触动我的是,是对个体成长轨迹的描写,尤其是 Geeta与父亲之间被迫—反抗—接受与认同—误会—重新认同—真正独立整个过程的呈现,生动和真实。
不同的是,Geeta成长为世界冠军,更多的人只是成长为一个独立、普通的个体而已。
疏离##
成年后,我与妈妈的感情日渐疏离。妈妈一再地直接地或间接地告诉我,我变得跟她不亲了。当她向自己的朋友倾诉她的委屈时,并不避开我,甚至故意让我听见,希望我能有正向的反馈。
“小时候跟我那么亲,还说不嫁人要一辈子陪着我。现在一心向着别人,什么都不跟我们讲,你说养孩子有什么意思”。
听得多了,我反而隐隐地有些愤怒。我并非故意去疏远她,这种疏离感是一种累积的过程,想打破它,我自己也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就像Geeta在进入国家体育学校后,有了新的教练,学习了新的技巧,交了新的朋友,开始了新的生活。Geeta开始否定她父亲交给她的技巧和信念,她开始留长发,认同新的比赛观念和技巧。最后,当她回家探亲,无意中开始去挑战父亲的权威,最后父女之间用一场比试,来完成了这场彻底的否定。父亲输了,倒在沙场,满脸满身都是黄沙,神情狼狈、慌张。

真实生活中,并不会有一场比试来正式宣告子女对父母的否定与疏离。更常见的是,它们慢慢发酵成为一种关系常态,数年不变,最后甚至可能演变成终生遗憾。
成长这个词汇,自带着希望、美好的色彩,是人人追求的特质。但是,它也有着一丝残酷的意味,毕竟成长意味着要破土而出。
被破开的土会不会感到疼痛和慌张呢?我慢慢长高长大,急于知道自己怎么才能继续强大,但却忘了离曾经亲我爱我的土壤已越来越远,直到有一天,我也成为另一颗种子生根发芽成长的土壤。
依赖##
是啊,为什么不亲了。
小时候,父母一直都是两地分居的状态。爸爸在省城工作,只寒暑假回家住上一两个月。妈妈一个人边上班边照顾我,家里没有任何人能帮她一把。
妈妈年轻时候很漂亮,又有正式工作,其实很好找对象。但当时我外公外婆执意让她嫁给我爸爸,只因为爸爸是在省城工作。这个决定让她怨了一辈子。妈妈性格要强好面子,个性外向泼辣,爸爸却是个最好不与任何人来往,也跟任何人都相处不好的人。这样两种个性年轻时简直是火星撞地球。他们的生活常态不是吵架,而是打架。妈妈肯定是打不过爸爸的,只是她每次都跟我爸真心实意地打成一团,当时也根本没人意识到这可能是种家暴,相互家暴。
我关于父母打架最早的记忆大概是两三岁的时候,那种恐惧的感觉我现在还记得。之后,这种情况成为我的生活常态。 爸爸寒暑假回家探亲要不了两三天,两人就会打得鸡飞狗跳,我在旁边鬼哭狼嚎。
最荒谬的一次是,爸爸怀疑我表哥拿了他十几块钱,一直跟我妈叨叨,用词狠绝。我妈坚持说表哥是个好孩子不可能拿。然后,两人一言不合开始打架。最后,爸爸第二天就回省城了,他刚走,妈妈就在厨房的桌子下面发现了那十几块钱。
现在想想,我至今情绪容易崩溃,难以自控,可能是因为,我从小就不知道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为何物。
可能因为与爸爸关系不好,妈妈带着我相依为命,我成了她唯一的安慰。所以,她对我是真好,爱我亲我,亲到大姨、小姨都说我妈妈娇生惯养了个公主,好到一起长大的表兄弟姐妹一说起都特别羡慕我。我上初中了还经常被妈妈搂在怀里又亲又抱的,家务活一点不用沾手,而我的同班同学很多都要照顾弟弟妹妹、做家务、插秧、打猪草。
可能每个小孩天性不同,即使妈妈给了我最好的爱与照顾,我还是长成了敏感而自卑的个性。我小时候,大人对小孩的教育算得上叫骂与棍棒齐飞,印象中,家里的长辈个个爱骂人,骂街类似于家族天赋。我印象最深的是小舅妈,每天真是事无巨细、不知疲倦地骂。她的三个小孩,只有小表弟性格比较弱点,两个表姐都继承了小舅妈大方泼辣的性格,根本看不出打骂的阴影。一起长大的伙伴中,明明在家里最受宠,我性子却最别扭,不太合群。
现在想来,小时候,我的亲,是对妈妈的无比依赖。爸爸长期不在身边,妈妈是我唯一的依靠,因此她对我的否定会让我极为恐惧。在正常的家庭关系中,一个家长否定了孩子,孩子还可以向另一个家长求助。
但是,在我小时候无意识的认知中,只要妈妈否定了我,我的天就塌了。所以,妈妈在爱我宠我的时候,我平静而快乐。但她骂我打我的时候,我的世界就会崩塌。妈妈一直很疑惑,像我表兄弟姐妹,挨打的时候跑得可快了,只有我一个,越打越往身上贴,越贴她就越生气,打得就更厉害了。打完心疼了,就抱在一起哭。
妈妈从小对我的要求很简单,“不要像爸爸”。小时候我成绩不好都没关系,顶天了,初中毕业就去打工呗。但是,“像死你爸爸”是我小时候最怕听到的评价。记得有一次,新买的灯泡装不上,她让我下楼去换个灯泡,我害怕不去,她骂了我很久,没出息,像死你爸爸。
和妈妈矛盾的顶点,是硕士毕业时,我极度迷茫,找的工作也不满意,思来想去最后决定考博。妈妈听了我决定,夺命连环 call,寻死觅活不让我再考了。我现在都清楚记得她在电话里狂吼,说我怎么自私,只顾自己好过,不想工作。家里这么困难,爸爸这么没用,住的还是单位分的宿舍,连个吃饭的地方都没有,大家都买房了我们连个厕所都买不起,还念,念个屁呀。你果然像死了你爸爸。
奇怪的是,她越这样要求,我反而越长越像爸爸,这类似于心理学上某种补偿机制。
断乳##
在我读高中时,妈妈单位改制,她买断了工龄,去省城找我爸爸,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状态。可能年纪慢慢大了,生活压力又很大,两个人的打架史到此告一段落,吵还是吵,很少动手了。
之后,我按部就班地上大学,再到外省读硕士,所碰到的大部分问题都超出了妈妈能够理解以及解决的范围,我必须且只能自己解决。由于家庭关系挺动荡,妈妈从小就叮嘱我“家丑不可外扬”。家里打得在天翻地覆,也不能告诉外人,她自己不会,也不准我向外界寻求帮助。
但是,人活在社会中,总会需要帮助。之后,在我碰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要么就是逮住一只能帮助我的羊使劲薅,要么就是处理不好任事情烂摊子,这成为我的一种本能。研究生三年,除了拿到了毕业证和学位证,用烂摊子形容并不为过。
由于个性、能力等各种历史遗留问题,硕士毕业后我反而一步步宕入低谷。现在想起那些完全靠本能的挣扎,真是走够了弯路,也吃足了苦头。但也是这个过程,倒逼我去正视自己的问题,认识到了自己性格敏感自卑、不懂求助的弱点,学习去正视自己的无能和懦弱,遇事尽量冷静和理性分析,一点点去建构自己的安全感,一点点去掌控容易失控的情绪,几年下来,略有收获。
与自己和解,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恩宠时刻。我逐渐摆脱了对家庭,尤其是对妈妈连体婴儿式的依赖,获得了一点点在这个世界生存的能力。但不可避免,我与妈妈,与家庭的关系越来越疏离。
和解##
在我远离父母、远离家庭去获得个体的成长空间时,我也遗忘了一件事情:我在变化,妈妈也在发生变化,我在成长,妈妈也在成长。
我没注意到,越来越少听见她与父亲的争吵,也很少再听见她歇斯底里的谩骂。和爸爸相处时间比小时候多了,我也慢慢地加深了对他性格的认识。特别是当我自己也结婚生子,为人妻为人母,深深地体会到妈妈当年的的艰辛。
我不止一次地问过妈妈:“你为什么不离婚。如果不作为女儿,仅作为女人,我真的很同情你。”
妈妈笑笑:现在知道我不容易了啊。
是的,我的妈妈她不完美,她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给予了我最多的爱。
我和妈妈真正的和解是在今年。这一年我过得格外动荡,却意外得到了妈妈最坚定的支持。她一直爱我,只是我选择了不去看。
宝宝出生后,一直放在老家由妈妈带。这一年多,我频繁往返于学校和老家看他,身心疲累。今年春节假期,考虑到宝宝两岁多了,到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我说服丈夫和家人,决定年后由爸妈带着宝宝暂时搬到我学校所在的城市,住到我毕业再做打算。
之后,我先回学校,在校外花了很多时间找房、租房,刷墙翻新,布置房间。没想到仅住了两个多月,意外得知短约到期后不能续长约,因实在气闷,临时找中介,签好新租约提前了一周多搬走,还被扣上是我违约在先,扣了一半的押金。碰上自私、无良的房东,外加缺少社会经验各种被他暗算,又吃亏又生气。
更多的是生我自己的气,觉得百无一用是书生。
这一连串的风波,原以为妈妈会劈头盖脸指责我,从最初不听劝阻执意要把宝宝接到身边,到碰到个这样的无良房东,一点办法没有,吃亏又受气。
我没想到的是,一向抠门的她拿出积蓄,告诉我不用怕,这些钱足够我们交两年的房租,让我专心学业,安心教育宝宝,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她说她相信我,两年时间绝对能毕业了。
是的,相信我。
一瞬间,我脑子一轰,我一直以为,她会对我说我像死我爸爸,会说我像我爸爸一样没出息,说我烂泥扶不上墙。
妈妈没有,她不认同我的决定,也不认同我对事情的处理方式,但她知道这一刻我需要帮助。
在我以为会面临全家的口诛笔伐之时,妈妈向我伸出了她的手,挡住所有的质疑,也挡住了我的崩溃。
有妈妈在,我可以暂时休息一会。
爱##
这么多年,尽管理解妈妈独自一人抚养我的艰辛与不易,但心中那份疏离并没有破碎。我已经习惯了有问题要自己解决,还要解决家里的问题,超出能力范围的也要硬扛。求助不管用,也不懂怎么去求助。
当面对一连串我难以招架的问题,每一个我都无力应对,我花了好几年伪装的坚强、冷静一瞬间回到原形,恐惧、慌张就在门外,马上就破门而入。
没想到,妈妈坚定地站在了我的身后。尽管她不认同我的决定,也讨厌我的固执己见。但是,她知道如果此刻他们带着宝宝回老家,会给我致命的打击,我甚至可能会直接放弃读博。所以,不等我开口求助,她就替我挡住最难的问题,也挡住了家人的非难和质疑,告诉我安心写论文,安心带宝宝,争取早日毕业。
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二个恩宠时刻。我重新看见了妈妈对我的爱,与妈妈真正的和解。我并非无处求助,我可以向她求助。
我想,那句歌词没有说错,爱,是一种信仰。
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我不是孤身一人。
相信,无论有什么问题,爱我的人都会和我站在一起。
母爱,应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一种信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