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忘了是哪一年写的初稿,应该是四五年前写的。当时还尝试写小说,故事主人公的原型就是四妈的先生,我的四爸(家族排行第四的伯父,父亲同母异父的四哥)。但是小说只开了头,写了第一段(《阿坤1》),后面就没再动笔了。最近在翻看草稿时,发现了它,其中竟然有非虚构的内容,记述四妈的生命故事,于是赶紧摘出来,单独成篇。其中她说的话,是多年前回老家看望她,晚上睡觉前和她聊天听来的,现在想来特别觉得珍贵。
今天想说说我的四妈,1946年生人,现在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退休前是一位公办小学的语文老师,同时也是一位作文辅导老师。
当我近几年断断续续、但逐步深入了解她们一家的生活时,我常会有这样的感叹——四妈有比他人更多的理由放弃四爸、放弃这个家,但她为什么都能扛过来呢?她是怎么做到的呢?
他已经疯了39年
四妈口中的他,就是四妈的先生,也是我的四爸。这样算起来,四爸精神病发的时候,四妈还是24岁的年轻女子,只是和当下城市女性不同的是,她那时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了。
一开始四爸被送去精神病医院治疗,四妈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为了挣医药费、住院费和孩子们的生活费,她开始在家里开辅导班。
“我们家后面就是教育局,老师是不允许有偿家教的,我开辅导班那么多年,学校领导和教育局从来没找过我,他们是知道我家的情况的。”
“那个时候不知道哪来的劲,早上上完课,中午我就走路回家,学生(作文辅导班的学生)要在家吃饭,我就把饭、菜做好,吃完我就又回学校。下午上完课,回来继续教他们,等他们上完,我还要批改作业,洗衣服……”
退休前的四妈,数十年如一日,就是这样的步调。
我妈和我说过一件这样的事情,至今让我印象深刻。“城里人就是会精打细算,做个菜都是小小一碗,一碗虾一半还是花菜(意思是四妈小气)”。
这个城里人就是四妈,当时这些乡下亲戚其实并不富裕,但是吃起东西来早已没有七八十年代的节俭,大鱼大肉大虾,虽不至于天天有,但份量绝对比四妈家的多。
后来四妈为三个孩子在县城买了房子,又为她们娶了媳妇,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真的是省吃俭用攒下来的。
“他们都问我衣服是从哪儿买的,说实话这些衣服鞋子没一件值钱的,衣服都不超过50块。”
不得不羡慕四妈的气质,什么样的衣服穿在她身上,都显得很贵的样子。
“空有一副好皮囊,其实里面已经坏掉了。”这次见面,明显觉得四妈的步伐很沉,“医生和我说,我已经有好几次脑梗了。”
说自己空有一副好皮囊的四妈,现在依然健在(现在是2024年1月16日,和行文开头的今天,不是同一个时间)。四爸在前几年过世,过世时七十多岁。
2023年年底的时候,有一天和妈聊起四爸四妈,想起四爸曾在祖屋、家里住过一段时间。
妈说起四爸怀疑要给他下毒,摔碗砸缸种种的事情,我竟然还有当时的一点记忆。
我也问起四爸发疯的原因,妈大致讲了一下(未与四妈等亲戚求证)——部队复员军人转业地方啤酒厂,一把手的四爸与厂里的二把手发生矛盾,遭人构陷污蔑,后不幸伤及头部而至精神病发。
现在写这些,不是为了追究谁的责任,而是为了重温老一辈的人生故事,感受他们生命的勇气,探寻他们的人生智慧。
打不倒你的,终使你坚强。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会继续书写《阿坤》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