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你看都城临淄郊外的牛山现在光秃秃的,可他曾经是草木茂盛之地,因为离繁华的都市不远,人们就经常进山砍伐,哪里还能林深木秀呢?虽然树木本身有日夜生长的潜能,又有丰沛的雨水,被砍伐的树木未尝没再孽生出新枝新芽,但是它们又被放牧的牛羊啃得干干净净,所以才有现在光秃秃的景象。人们看到牛山寸草不生,以为它没有过树木参天的光景,这怎么可能是山的本性如此呢?
孟子发挥道,你看现在的人很多都是沽名钓誉,为非作歹的,难道他本来就没有仁义之心吗?
原文“其日夜之所息”,有专家认为应为“其夜之所息”,我认为是有道理的,它与下文的“夜气”是相互贯通的。早在《周易》里就提出了“盈虚消息”的观念,消是消亡,息是生长。息,就是生命的本性,它在不呼不吸之间,是寂然沉静,无欲无求的,类似于佛家所说的“空”。
孟子说,人在夜晚熟睡时,不受物欲的污染,那是生命的本性,寂然不动,无欲无求,清晨,人们刚刚醒来的时候,其心气自然承袭了澄净的夜气,还没有受到外物的污染,这时人们的好恶标准几乎是差不多的,都追求美好的事物,但往往白天所做的事,却不断约束侵蚀着夜气,反复如此,日复一日,那么夜气就会不断消亡,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了,夜气不能体现,那么人和禽兽也就离得不远了。人们看到某些人的禽兽之行,误以为他们本性就是如此,上天没有赐予他们善的本性,这怎么可能是人之常情呢?
所谓“夜气”并不是一种实体存在,是孟子虚构的一种心性状态,就是人心没有物欲干扰的纯净状态,实际上说的就是良心,是良知的本体,其实良知永远是一体的,不分动静、不分昼夜,“夜气”无非是为了说明它是隔离了世俗的。
王阳明说:“良知在‘夜气’发的方是本体,以其无物欲之杂也。学者要使事物纷扰之时,常如夜气一般,就是‘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昼夜之道就是天地之道,所以王阳明说:“知昼即知夜矣,日间良知是顺应无滞的,夜间良知即是收敛凝一的。”天地之道没有定规(神无方),因而易也没有固定的形态(易无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动静一体的。所以无论白天黑夜,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
孟子总结道,所以如果本性得到养护,万物都能生长,如果本性遭遇破坏,没有什么事物可以不消亡。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孟子说孔子这说就是心啊,意思是说,日常的视听言动如果都能恪守本心,则本心长存,如果违背本心而行,那么本心就会消亡。本心无时无刻都存在,它并没有特定的具象追求,是因机而发,自然而然的,也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
孟子表面上说的是存养夜气,其实说的是存养心性。
【《孟子》简读之告子篇00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