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亲切的名字
——写在2012年世界读书日
读书,读到熟悉的名字,感到多么亲切。读到这些熟悉的人的作品,又是多么欣喜。从作品里,读出别样的他们,别样的情怀,不禁引我深思。很多写作者,是不肯面对面和人讨论其作品的。那么,就这样,让我在静夜里,和他们相遇。蓦然发现他们的名字,欣喜面对他们的作品,彼此不发一言,却已经走近对方。
收到朋友寄来的一本旧“书”:《人民文学》创刊60周年的纪念册。这个册子是2009年出的,我今年才见到。饶有兴致地翻看,看到了鲁院同学、美女作家兼编辑马小淘的靓照,看到了程青、朱文颖两位姐姐的名字和她们的作品名录,我很是高兴了一番。我手头有程、朱两位知性美女作家的赠书,但还没有开始细读。因为我们分别不久,一读她们的作品,她们熟悉的声音就在我耳边,让我觉得我不是在阅读,而是在听她们讲话。我想等过一段时间,在我差不多要忘记我们曾每天在一个教室里上课的情形,模糊了她们的音容笑貌的时候,再进入她们的作品,可能会好一些。
在书店看到贵州出版社发行的一套“21世纪中国最佳”丛书,抱回家挨个读。在短篇小说卷看到了宁夏三位作家的作品,分别是漠月老师的《湖道》、石舒清老师的《颜色》、郭文斌老师的《寒衣》。宁夏作家在这部选集里占据了三十二分之三的位置,我不禁有点得意。读了几位老师的作品,心里感叹,真正的好文章就是经得起时光的检验,《湖道》的初始发表日期是2001年。在这本短篇小说卷里,还看到了鲁院同学艾玛的小说《在金角湾谈起故乡》。这套“21世纪中国最佳”丛书的中篇小说卷,主编是孟繁华孟爷,他为此书写的序言,也是对新世纪以来中篇小说创作的一个总结和分析,头头是道洋洋洒洒,读起来十分过瘾,好像他正坐在对面,汪洋恣肆地诉说着他的见解。那一刻,我不禁有点想念只见过一面的孟爷。在这篇序言里,孟爷提到了宁夏的作家张学东,但遗憾的是,这本选集里没有选取宁夏作家的作品。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说明,宁夏作家的短篇小说创作,要强于中篇?这套“21世纪中国最佳”的散文卷和诗歌卷的主编是耿立老师,散文卷首篇就是徐迅老师的《皖河散记(选五)》——很荣幸他曾赠我两本散文集,《春天乘着马车来了》和《染绿的声音》,《皖河散记》就收录其中,我已经完整拜读。在诗歌卷,我看到了武汉女诗人阿毛的三首诗歌——在鲁院学习时,阿毛给了我很多照顾,我们认识不久我就索要了她的作品集,当时就通读了。她的诗歌、散文都是那么与众不同,我们曾就阅读和写作聊过很多,她给了我很多启发——如同她给了我很多照顾。诗歌卷里,还看到了有过一面之缘的谷禾、西娃、徐南鹏等诗人的作品,因为见过一面,有过交谈,我对他们的作品也会更注目。
因为长期坚持阅读,每本选集里出现的每个名字,都可以说是熟悉的。比如那些大家、那些名家、那些横空出世令人瞩目的新秀,他们的作品,也许已经读过不止一篇两篇,一本两本,但还是没有自己认识的老师和同学的名字来得亲切。毕竟,人是有感情的嘛。走近那些让我倍觉亲切的名字,感觉真好,而他们的作品给我的思考和激励,也更为真切。我真想告诉他们,有书读的日子,就好像他们陪在我身边一样,读着他们的作品,我即使不写,也不觉得自己对文学的喜欢是孤独的苦涩的。
在这个世界读书日,写下这些文字,权作近期读书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