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导读:凯恩斯理论的轮廓
在凯恩斯看来,一社会的总产量、国民收入和就业量在短期中是大致等价的概念。所谓短期,系指社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资料的数量大致保持不变的期间。由于产量具有不同的物质单位(如一架机器、两斤粮食等等),所以它只能用价值的多少表示出来,而产量的货币价值即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除以社会的平均工资(即凯恩斯的工资单位)便成为就业量。因此,在短期中,再假设工资
和价格大体不变,上述三个概念的数值会保持相同比例的变化,也就是说,三个概念中的任何一个的变化能够表示其他两个概念的相应的变化。三者等价的意思即在于此。在本书中,除了特殊情
况外,三者大致被视为相类似的概念而被混同使用。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我们在这里仅使用国民收入的概念。
凯恩斯写作本书的最终理由是想提高国民收入,使它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以便解决资本主义的失业问题和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他想首先在理论上说明国民收入是由哪些变量决定的
而在找出这些变量之后,则企图用国家的政策来控制这些变量,最终使充分就业得以实现。
凯恩斯认为,国民收入系由消费和投资两个部分组成,因此前者数值的高低取决于后者这两个组成部分的数值的高低。然而,什么因素又决定消费和投资这两个组成部分的数值的高低?
按照凯恩斯的意见,消费的数值取决于消费倾向;投资的数量则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在这里,资本边际效率又取决于期收益和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而利息率则由货币数量和流动性偏好所决定。上述凯恩斯的理论框架可以用下图表示出来:

通过上图所表示的理论框架,凯恩斯对国民收入(或就业量)的决定作出解释。先从图的最上方的消费开始。消费倾向代表社会的消费量和国民收入之间的比例。例如,假使一社会的国民收
入为100亿,如果其中的60%被用之于消费,该社会的消费倾向为0.60。在一般情况下,由于社会的消费量不会超过它的国民收入,所以消费倾向的数值低于1.0。换言之,社会总是会把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储蓄起来。例如,假设消费倾向等于0.60,而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又为100亿,那末,被储蓄起来的部分便有40亿(100-100×0.6=40)。这个被储蓄起来的部分必须由对投资品的购买加以弥补,否则,充分就业的社会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其价值=100亿)的一部分便会卖不掉,从而造成生产过剩的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失业现象。
然而,按照凯恩斯的理论,资本主义并不能保证投资的数量足以弥补在充分就业条件下被储蓄掉的部分(在我们的例子中为40亿);因为,根据他的上述理论体系,投资量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
利息率的相对的数值,而没有理由认为,二者的相对数值正好使投资量与储蓄量相等。因此,资本主义制度会出现危机和失业的现象。总之,凯恩斯的理论企图论证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不能保证决
定储蓄量的消费倾向以及决定投资量的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正好处于能维持充分就业时的数值,而只有在偶然的情况下,才能如此。换言之,危机和失业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常出现,而充分就
业仅仅偶然存在。
虽然本书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出解决资本主义的危机和失业问题的对策或政策,然而,凯恩斯在本书中却没有对此加以系统的论述;有关这一方面的内容以支离破碎的形式散见于全书之中。总的说来,凯恩斯的意思是:解决危机和失业问题的对策或政策不外乎使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的数值处于能维持充分就业的状态,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对上图最右方的五个变量加以控制。在五个变量中,消费倾向、预期收益、供给价格和流动性偏好这四个变量系由人们的自发的市场行为所决定,从而,国家的政策很难加以控制。只有五个变量中的一个,即货币数量,能由国
家的货币政策所掌握。即使如此,由于本书所提到的种种原因,控制这一变量所取得的效果不会很大。因此,国家必须直接进行投资来使社会的投资量等于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储蓄量,以便解决资
本主义的危机和失业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凯恩斯甚至提出了投资社会化的主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