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 辽阳边义
陶冶(960)
指陶工和铸工。《孟子•滕文公上》:“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厉,损害。犹意为陶铸。《荀子•王制》:“农夫不斫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引申为养育造就的意思。《文子•下德》:“老子曰:阴阳陶冶万物。”亦谓娱情养性。杜甫《解闷》诗:“陶冶性灵存底物。”
求全之毁(961)
追求完美无缺反而招致诋毁。《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朱熹注:“求免于毁而反致毁,是为求全之毁。”
矫揉造作(962)
矫:使弯曲的变成直的;揉:使直的变成弯曲的。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孟子•离娄下》:“故者,以利为本。”朱熹注:“然其所谓故者,又必本其自然之势,如人之善,水之下,非有所矫揉造作而然者也。”
出尔反尔(963)
《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反,同“返”。原意谓你怎样对人,人也怎样对你。后指后指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好逑传》第十一回:“为何老恩台大人出尔反尔?”
匹夫之勇(964)
匹夫:旧指平民中的男子,后泛指一个普通人。意为不用智谋,单凭个人蛮干的勇气。《孟子•梁惠王下》:“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即单凭个人血气的小勇。
仰不愧天(965)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见《孟子•尽心上》。谓自省未做过坏事,问心无愧。
拔萃(966)
《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萃,与“类”同义。“出类拔萃”谓超出于同类。形容德才超越寻常。《三国志•蜀志•蒋琬传》:“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拔萃”,后用以指才华出众。《后汉书•蔡邕传》:“曾不能拔萃出群,扬芳飞文。”又,唐制,选人期未满,以试判授官,叫“拔萃”。《新唐书•选举志下》:“选未满而试文三篇,谓之宏辞,试判三条,谓之拔萃,中者即授官。”清代也用以代称拔贡。
良知(967)
孟子用语。天赋的道德善性和认识能力。《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是天赋给人的,不是从外面学来的。又认为“仁义礼智皆根于心”,故“良知”为心之本体,“我”之主宰,一切意识和德性皆出于此。明代王守仁根据这种观点,提出“致良知”说,作为道德修养方法。亦指好友,知己。谢灵运《游南亭》诗:“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似是而非(968)
似乎是对的,其实是错的。语出《孟子•尽心下》:“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庄子•山木》:“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后汉书•章帝纪》:“夫俗吏矫饰外貌,似是而非,揆之人事则悦耳,论之阴阳则伤化。”《抱朴子•崇教》:“嫌疑象类,似是而非。”
大而化之(969)
谓光大德业,以化万民。《孟子•尽心下》:“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赵岐注:“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是为圣人。”现亦形容做事马虎,不细心。
袒裼裸裎(970)
亦作“裸裎袒裼”。脱衣露身。意谓粗野没有礼貌。《孟子•公孙丑上》:“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浼,污。柳宗元《序饮》:“吾闻昔之饮酒者……有裸裎袒裼以为达者。”
安富尊荣(971)
身安、家富、位尊、名荣。《孟子•尽心上》:“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后指安于富裕安乐的生活。《红楼梦》第七十一回:“宝玉道:'我常劝你别听那些俗语,想那些俗事,只管安富尊荣才是。'”
贱丈夫(972)
指贪图私利、行为卑鄙的男子。《孟子•公孙丑下》:“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赵岐注:“贱丈夫,贪人可贱者也。”
润泽(974)
指滋润。《孟子•滕文公上》:“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比喻恩泽。《史记•李斯列传》:“群臣莫不被润泽,蒙厚德。”亦指修饰。《汉书•天文志》:“故候息耗者,入国邑,视封畺田畴之整治,城郭室屋门户之润泽。”也有细腻有光泽之意。沈括《梦溪笔谈•药议》:“又有一物……清莹如水晶,润泽可爱。”
杀伐(975)
指征战。《孟子•滕文公下》:“杀代用张,于汤用光。”亦指杀戮。《汉书•田广明传》:“〈田广明〉以杀伐为治。”又指泼辣麻利。《红楼梦》第十三回:“从小儿大妹妹玩笑时就有杀伐决断。”
达尊(976)
谓众所共尊。用现代汉语说,就是“社会普遍尊重的人”。《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赵岐注:“三者,天下之所通尊也。”“爵”指官爵,“齿”指年龄,“德”指道德品质。
同流合污(977)
语出《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原指随世浮沉。意思是言行同不好的风俗、世道相合。后用以称随着坏人一起做坏事。《三侠五义》第一百十二回:“钟雄占据军山非指一日,那一派的骄侈倨傲,同流合污,已然习惯成性。”
宾师(978)
旧时指不居官职而为君王所尊重的人。《孟子•公孙丑下》:“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朱熹注引范氏曰:“孟子之于齐,处宾师之位,非当仕有官职者,故其言如此。”张居正《纂修书成辞恩命疏》:“宠以宾师之礼,委以心膂之托。”
大丈夫(979)
泛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如:一人丈夫敢作敢为。《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兼善(980)
意谓不仅求自身之善,并欲使人共达于善。《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亦指精通两事。潘岳《杨荆州诔》:“草隶兼善,尺牍必珍。”
天网恢恢(981)
天网:谓天道如网,作恶者逃不出天的惩罚。后用以比喻国法。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诚以天网不可重罹,圣恩难可再恃。”天网恢恢,语出《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谓天道像一张无比巨大的网,网眼虽不密,却不会漏失。后用指作恶者终究逃脱不了惩罚。范仲淹《窦谏议录》:“善恶之报,或发于见世,或报于来世,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此无疑也。”
知雄守雌(982)
语出《老子》:“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雌,雌伏,不倔强的意思。谓内心虽然刚强,外表却要柔弱而不与人争。这是古代道家所谓“和光同尘”的处世态度。范仲淹《老子犹龙赋》:“知雄守雌,宛讶存身之际;绝圣弃智,潜疑勿用之时。”
玄览(983)
老子用语。玄,玄冥;览,观察。指一种神密直观的认识方法。《老子》:“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河上公注:“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故谓之玄览。”具体做法为:“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谓排除一切感性经验、语言概念和欲望,让内心宁静地体验和直观万物。
二老(984)
语出《孟子•离娄上》:“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指伯夷、吕望。后亦称两个齐名的长者。如清郑性以黄宗羲、郑溱为二老,阮元以郑梁、朱彝尊为二老。亦称年老的父母双亲。庾信《王祥扣冰鱼跃赞》:“二老同膳,双鱼共浮。”
钻故纸(985)
亦作“钻故纸堆”。《五灯会元•福州古灵神赞禅师》:“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后用以讽喻一味钻在古书堆里的人。黄庭坚《题杜槃涧叟冥鸿亭》诗:“莫向明窗钻故纸。”
贵戚(986)
君主的内外亲族。《孟子•万章下》:“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亦谓姑姐妹之属。《吕氏春秋•仲冬》:“省妇事,毋得淫,虽有贵戚近习,无有不禁。”
对牛弹琴(987)
《庄子•齐物论》“非所明而明之”郭象注:“是犹对牛鼓簧耳。”南朝梁僧祐《弘明集》:“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后来用“对牛弹琴”比喻对蠢人讲大道理白费口舌,有看不起对方的意思。现在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铁树开花(988)
亦作“铁树花开”。铁树:也叫苏铁,产于中国南方,好多年才开一次花;一说铁做的树。比喻事情非常罕见一或极难办成。《五灯会元•台州国清简堂行机禅师》:“铁树开花,雄鸡生卵,七十二年,摇篮绳断。”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吴、浙间尝有俗谚云,见事难成,则云须铁树花开。”
立雪(989)
禅宗二祖慧可立雪求道的故事。《景德传灯录•菩提达摩》:“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慧可)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祖(达摩)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又有“程门立雪”。
泥牛入海(990)
泥塑的牛泡到海里。比喻一去不返,杳无音信。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八•潭州龙山和尚》:“洞山又问龙山和尚:'见个什么道理,便住此山?'师云:'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近十年之怪现状》第十回:“这封信去后,满意子迁多少总要接济点来,谁知就如泥牛入海般永无消息。”
骑驴觅驴(991)
亦作“骑驴找驴”或“骑马找马”。比喻物本已有而反外求。《景德传灯录•志公和尚》:“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北宋黄庭坚《寄黄龙清老》诗:“骑驴觅驴但可笑,非马喻马亦成痴。”
见风使舵(992)
亦作“看风使帆”。比喻相机行事,随机应变。《五灯会元•法云法秀禅师》:“看风使帆,正是随波逐流。”《二度梅全传》第二十六回:“众大家都怨道:'你我原说大家商议,说同他出来见风使舵,他就一直走来喊冤。'”现多用作贬义。
门外汉(993)
《五灯会元•天竺证悟法师》:圆智举东坡诗“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曰:“若不到此田地,如何有这个消息?”此奄曰:“是门外汉耳。”后称外行人为“门外汉”,谓对其事尚未入门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黄九于词,直是门外汉。”
挂羊头,卖狗肉(994)
亦作“悬羊头,卖狗肉”。比喻表里不一,狡诈欺骗。就是说,用好的东西作幌子来推销劣等货色。《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县(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脯于内(市)也”。《续景德传灯录•昙华禅师》:“从此卸却干戈,随分着衣吃饭,二十年来坐曲录床,悬羊头,卖狗肉,知它有甚凭据。”[每日一典]挂羊头,卖狗肉(994)
亦作“悬羊头,卖狗肉”。比喻表里不一,狡诈欺骗。就是说,用好的东西作幌子来推销劣等货色。《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县(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脯于内(市)也”。《续景德传灯录•昙华禅师》:“从此卸却干戈,随分着衣吃饭,二十年来坐曲录床,悬羊头,卖狗肉,知它有甚凭据。”
滑头(995)
狡诈;不诚实。《五灯会元•澧州灵岩仲安禅师》:“祖(五祖)顾侍者曰:'是那里僧?'曰:'此上座向曾在和尚会下去。'祖曰:'怪得恁么滑头。'”耶律楚材《法语示犹子淑卿》:“卖弄滑头,于道何益?”今亦以称圆滑不肯负责任的人。
单刀直入(996)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庐州澄心院旻德和尚》:“在兴化时,遇兴化和尚示众云:'若是作家战将,便请单刀直入,更莫如何若何。'”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三》:“上面一篇'嗣汉六十二代天师正一真人张元旭'的序文,尤为单刀直入。”比喻认定目标,勇猛精进。亦比喻直截了当,不转弯子。
寸丝不挂(997)
亦作“一丝不挂”。赤身裸体。原是佛教徒用以比喻人没有一点牵挂。《景德传灯录•池州南泉普愿禅师》:“师便问:'大夫十二时中作么生?'陆(陆亘)云:'寸丝不挂。'”《楞严经》:“一丝不挂,竿木随身。”后来也形容人赤身裸体。宋杨万里《清晓洪泽放阐》诗:“放闸老翁殊耐冷,一丝不挂下冰滩。”李贽《焚书•答陆思山》:“热甚,寸丝不挂,故不敢出门。”
单枪匹马(998)
亦作“匹马单枪”。单身出战。比喻单独行动。五代楚汪遵《乌江》诗:“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景德传灯录•汝州南院和尚》:“问:'匹马单枪来时如何?'师曰:'待我斫棒。'”
隔靴搔痒(999)
在靴子外面搔痒。比喻说话、作文不中肯、不贴切,没有抓住要点。亦比喻做事不切实际,不解决问题,徒劳无功。《五灯会元•康山契稳禅师》:“曰:'恁么则识性无根去也?'师曰:'隔靴搔痒。'”宋阮阅《诗话总龟》:“诗不着题,如隔靴搔痒。”严羽《沧浪诗话•诗法》:“意贵透澈,不可隔靴搔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