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俊国老师在《讲法》中,将复杂的大脑功能比喻成“五个小孩”,他们有着各自的爱好,只有get到他们的爱好,才能激发起他们的兴趣,即相应的大脑功能才能激活。
如在受众在听演讲者的演讲时,其大脑的各种机能在并行工作。
而演讲者最根本的任务是采用不用手段满足受众不同大脑机能的信息诉求。
大脑的五种机能,即五个小孩:
小感——感受,即外在、直观的信息和感觉
小思——思维,即归纳、演绎、推理等逻辑 思维机能;
小情——情绪,即调动受众情绪;
小想——想象,即充分调动想象力后,身临 其境的感觉,与感受相对的范畴;
小觉——觉察,即探求意义和价值;
他们就是偏食的五个小孩,只有投喂他们爱吃的食物,才会都满意。
如果不满意,是不是就会休息会?
不!大脑非常勤奋,每个机能都闲不住!
哪个小孩没有得到想要的信息,他就会自己找乐趣去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开小差。可见开小差,恰恰是大脑很勤奋的表现!
如何才能让大脑里的五个小孩都积极的工作呢?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他们的特征,来满足其需求,完美表达,激活全脑!
小感——专抓直观线索
感染力强的表达能够用语言驱动大脑的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
1、运用肢体语言
渲染情绪——拟声;传递感情——拟态;
这个时候很多人会说,我不会渲染情绪,做不到!其实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时,就已经进入了很浓的情感状态,此时要表达强烈情感时,肢体动作自然就出来了!
2、多用动作词汇
选用动感十足的词汇,能够激发大脑内部的动感画面。
小思——爱思考,好奇心强,爱问为什么, 喜欢条理清晰、符合常理的表达。
1、问题最容易抓住小思
制造认知的不和谐,用问题把小思从平和态调到激发态,这应该就是常说的聚焦问题法产生的原因。
2、条理性
小思最喜欢 麦肯锡的金字塔理论和脑图。
关于脑图,我个人理解的是,比如我们常用的八大思维图,视觉笔记这些简洁的图示。
麦肯锡金字塔理论
小情——简单而热烈,积极或消极
常常被放在小思的对立面,没道理可讲的那部分就是小情。
得到、被满足、被欣赏、被接纳、有希望、能控制就是积极;反之,消极。
表面上没有激情,实则在讲东西时不能很好的调用自己的情绪能量。在沟通中,所传递的思想是弱电,5伏或12伏,而情绪是强电,220伏或380伏;传递的形式比传递的内容要消耗更多的能量。
如何做到呢?像演员一样,先进入角色,酝酿情绪,这样表达的就是真情,真情不需要矫饰,内心的状态会自然流露。
小想——喜欢画面感
如果缺乏,我们可以从视觉想象做起,先把要描述的画面投射到大脑里,把它用语言如实的描述出来。
描述的技巧是,先给总体轮廓,再找两三个细节特征。
心理学家谢泼尔发现,当人们在阅读故事时,故事中的位置变换、人物变换等都能引起人们脑区活动的变化。用建构主义的语言说,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同时在大脑里建构故事所描述的情境。
小觉——我能从中得到什么
1、专爱探究深层意义,想的比较长远,多与自我形象、个人愿景有关,如对我有什么价值?对我意味着什么?能帮到我什么?我回去该干什么?
2、最喜欢反思
反思的根本目的是在经验中萃取有价值的元素,从而优化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能量运用方式。
反思实际上是心智模式的持续迭代过程。
常用策略
我们需要用语言驱动全脑思维
无论是演讲、授课,还是一对一地沟通,一定要清楚一点:我们不是对一个人讲话,而是对五个性格各异、爱好不用的小孩讲话。要设法满足每个小孩的信息诉求。他们在认知中是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在决定是否接受外界影响上,五个内在小孩也是“民主投票”的。当他们意见统一时,就容易接受外界影响而改变;相反,当他们的分歧较大时,他们就会相互制约,能量发生内耗,莫衷一是。
在下面的图片中,判断不同的标识所对应的小孩是哪个?
一
二
三
答案
对比答案,看看这五个小孩你理解掌握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