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这是《非暴力沟通》第五章中的一段经典之句,他让我知道我是一切的根源。
听到不中听的话,很多时候我们会条件反射般的反驳对方:“你不应该这样说,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你太自私了”等责备的语言,然后在双方的唇枪舌剑中,彼此都很受伤和愤怒。
朋友的儿子是个四年级的小学生,这个孩子最大的爱好就是玩平板游戏。朋友担心他沉迷平板游戏影响学习,就强制他不要玩。气急之时还会大吼大叫,惹得儿子越来越反感她,甚至不愿意和她有任何沟通。
有一次她又看到儿子在玩游戏,就恨恨地夺下来,扔在柜子里。儿子顿时气急,把她手里的手机抢过来,大声说:“为什么你可以看就不允许我看”。
在那一刻,她被儿子的话震惊了。所谓的上行下效不过如此。凭什么自己做不到的事还去要求别人,自己这个母亲做的太不够了。后来她成了我们读书会的学员,在分享《非暴力沟通》书中的感受时,她说:“现在我知道了,我和儿子的感情越来越差的根源在于我,主要原因是我表达方式上的缺陷,我只表达了我不让他玩游戏的想法,而没有去表达自己的感受(为什么不让他玩平板),这是我最大的失败。”
现在她和儿子的感情慢慢变得融洽,儿子也开始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虽然在学习之余还会玩一会,但在母亲的影响下,他学会了自律,成绩越来越好,性格也越来越开朗。朋友坦言,这就是学习的力量。
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在人际交往中就如一盏明灯让人走出迷雾。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其实是我们的表达方式让别人不舒服带来的反作用力投射回自己的身上。我们很委屈却还浑然不知问题的根源。
我以前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只会说出自己的想法,这让我在职场的人际沟通中有时候很被动。同事程程和我的关系不错,有一次我想让她周六同我一起走访一位老客户,顺便让她熟悉一下工作流程。可是周六她却因为家里的事耽搁了时间,没有来。
我内心对她还是有想法的,但始终没有出来,周一她看到我说:“不好意思了周六放你鸽子了”,本来我心里就有点意见就随口说:“周六你没来我真的很失望”。她看了看我,没有吱声,只是在他的眼睛里我看到了被责备后的尴尬。
后来她和我的关系慢慢疏远,甚至背后和别人还说我不会说话。有那么一个阶段我很受伤,心里时常想,“他怎么能这样”,却没想过自己的表达方式出了问题。
《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只说想法的表达方式是带有指责的成分的,他很容易让别人产生逆反心理。而正确的表达方式应该是回归到自身的感受。例如:“昨天你没来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烦心事”。
批评的背后是需要,多些需求的直接表达,少些让别人猜不透的语言,我们就可能会获得更多的积极回应。
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了解自己的需要,愿望和期待,我们就不会再轻易指责别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