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本细读
即微观分析,有三个角度:
1.写了什么——内容
2.为什么写——主题、写作目的
3.怎样写——语言形式、文章结构
这只是文本细读的一种思维方式,该如何展开,这是需要极强的功力的。
(1)曹蕾
对比(语言形式):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去考虑。
情感的解读:从字字句句中去揣摩出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集备时间一般是两个小时,建议一个小时做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是打碎文本,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捡拾碎片。
教什么(教学内容的选择)
为什么教(学情+教参+课标)
怎么教(教学设计)
教什么:教议论,教纪念,教词语,教句子(排比句)
三、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学内容不能简单地化为课堂提问,应该有活动的组织,而什么是活动呢?
徐杰老师带领大家做了一个环节的课堂活动设计。(整体感知,语言欣赏,主题理解或论证方法的学习)
设计活动,可以用词语的近义词法。
1.迁到“学习”。
如果替换“纪念”,你觉得用哪个词合适?
学情差的:老师想到了三个词替换“纪念”,你觉得哪个更合适?
2.把与“学习”有关的句子画下来,加入关于“学习”的观点。
在活动中让学生去感受语言,学习使用语言。这句话值得反复玩味。前几天,我在写随笔时,想着用“哽咽”这个词,可是,打出来之后,又会想,合适吗?什么是哽咽?如果,在文本中见到这个词,我是不是需要引导着学生体会出这个词与“痛哭,流涕,啜泣”等词的区别呢?
恰好,今天,我读到了徐杰老师设计活动的近义词法。
3.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感知一篇,精读一段(简便有效的教学策略)
(1)投屏,三种底色 读
让学生说为什么这么分
(2)把第二个层次换成白求恩的事例
(3)学生体会,这样改好不好,并说明理由,然后引导到对比的作用上。
4.三个环节的活动
(1)分层感知:提取主句,画出议论性句子
(2)研读对比:由词语来设计活动
读一读句子,合上课本,听写词语,自主滴;更正,填到后面的表格里。
(3)语言的变形:有些句子,就用对比的方式来变
用对比的方式去变:把句子主语换成“白求恩同志”,后面的内容怎么改?对比的味道就出来了。
句子辨析:能不能互换。
三个活动指向语言的学习,语言的运用。
5.设计一个整体感知环节的活动
作者想纪念白求恩的什么,或者说白求恩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纪念?请同学们读课文,圈点勾画文章中直接表现白求恩精神的词或句。(找中心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