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得到的知识新闻里看到冒充者综合症 ,突然想起来之前在看Learning How To Learn 的系列课程时也提到这个心理现象,那时没有Get这个概念,今天有点理解,于是来写写这个内容吧
冒充者综合症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心理:
当朋友夸赞你的时候你会觉得心虚,当有些机会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觉得我好像没有能力、我不行、我没有那么优秀,总是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总要做更多参考。
生活中有很多优秀的人类(比如謀某我)会经常觉得自己获得的成就和的实力名不符实,觉得自己是一个骗子,经常过度谦虚和不自信,这种心理是对自我能力的一个否定,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叫冒充者综合症大概三个人里就有一个人有过这种心理现象。
对自我能力的否定导致不敢去尝试,当一个机会出现时,脑袋里出现的第一个念头是
不行,我好像做不到,我没有那么厉害。
而当这样的人达成预定的目标时,他们心理不是因此享受成功的快乐,而是觉得:
我又骗过了别人了,再不久我就会被揭穿。
曼哈顿心理学家Joseph Cilona表示:
“在冒充者综合征中挣扎的人,也更倾向将他们的成功归功于运气而不是他们的优点及辛勤工作,他们普遍不将他们的成功当做一回事。”
伴随着冒充者综合症,往往会伴随着过度准备和拖延,人们会觉得能力还不够,还要多一点的时间,要加倍努力,他们会觉得别人往往更有能力,比自已更强,但实际上大家的水平相差不大。
女性在心理上更容易比男性有冒充者综合症,在我们社会的传统观念里对女性有很多标签,当一个女性获得成就时,她可能更容易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实力。
有时,我们中的有些人,他们在自身能力完全足够的情况下,却以为自已是做不到的,完全有一种可能是
你阻止了自已把握机会,很多时候是自已不够相信自已的能力。
成因
这种症状的成因之一,心理学家认为在于儿童时期家庭教育的问题,有点灯似父母常常用来打击我们的
“ 别人家孩子是如何如何......”
当孩子在成长中获得成就的时侯,父母总拿出别人家的孩子来否定孩子,要孩子谦虚,不要太容易满足,而不是给予孩子鼓励,告诉孩子,你很棒,肯定孩子的能力。于是在成长过程中这种长期的否定导致了孩子心理上的习惯性否定,当一个机会出现时,过往的父母便又从心底出来,对自已进行否定。
如何摆脱
有一个效应叫自居者效应,也就是我们扮演一个角色后,我们就容易进入这个角色,时间久了,你就会渐渐觉得自己就是那个角色。我们经常听到关于演员表演了某个角色后入戏太深,而进入一个抑郁和无法走出来的状态。
相应的,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地去扮演那个我们想要的角色,去表演自信和有实力 ,让自已渐渐入戏,从而摆脱冒充者综合症。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里,无论多大的孩子,在父母的眼里始终是一个孩子,父母总是不去相信孩子已经成年,已经可以像成年人一样,这样的孩子,他们一直都在扮演孩子的角色,所以孩子长大了还是孩子,我想这会不会是“巨婴现象” 的一个原因呢?
我们应该对像对待成人一样去对待孩子,去相信孩子已经长大,这样可以让孩子更快成长。
此外,多去肯定自已工作的成果和付出的努力,找到一个良师益友,在你开始觉得,“我是一个冒充者”的时侯给予你肯定,或是排解你。
去记录自已做得有成就感的事情,在低落和这种心理现象出现的时侯拿出来看看,给自己肯定。
不要刻意追求完美,更重要是完成,不要用过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