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从紫叶李开始,榆叶梅、白玉兰、杏花、桃花、海棠、丁香……一茬接着一茬,赶趟似的开了。
中旬带娃去青烟寺看杏花,名字很好听的一座小村庄,光听名字感觉这地方该有个悠久的古寺,但家人都说并没有,家里老人对这个村名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
青烟寺算的上家家户户种杏,老公的表妹嫁到了这个村子,表妹家出门,就是一大片杏林,很有那么一种如烟似霞的感觉。以前来表妹家时,觉得平平无奇的村中小路,如今因为这大片环绕的杏花,颜值爆表,跟寻常完全判若两路。
之前的认知里,四季都是有花开的,哪怕再萧瑟的冬季,也会有梅花,所以并不觉得春花的特别。
第一次认识到只有在春天,才可以称得上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还是18年回邯郸工作的第一个春天。
那时的我还有满满的元气,疲惫感尚未镶死在脸上,周末备考会计时,骑着共享单车从公司出发,顺着主干道行至市图书馆,一路上繁花相伴,随处一瞄,都是一树芳华。平常看似不起眼的绿色灌木,春天也会让人眼前一亮,原来它是会开花的。
我小时候接触的花卉很少,大多是些山花野草。家后的半山腰,有一座庙宇,也只有庙里会栽种些少见的花,但种类并不太多。
庙里数量最多的还是蜀葵,我们叫“挪婆花”,以至于在幼时的认知里,这种花多少也带着些香火气,和庙宇锁死了。多年后,在一条路边看到了挪婆花,竟觉得很违和,它怎么可以长在这里。
十几年前的县城,和现在也截然不同,北方小城,大都有着相似的质朴、平静,城中绿化也乏善可陈。之后的求学时间,春天大多是在校园里度过,学校种什么花,春天便看什么花。
毕业第一年,我去了另一座海滨小城。有一次和堂姐回家,堂姐说因为这里靠海,土地盐碱化严重,所以绿化成本很高。我对那里的春天没什么特别印象,但对一个讨厌夏天的人来说,太怀念海滨的夏天了。
现如今城市化发展迅速,城中道路绿化越来越漂亮,花卉品种也越来越多样。周末和黄小胖途径旅游大道,市政精心打造的路线,花树颜色缤纷,高低错落有致,即便飞速略过,也很是养眼。
汪老在人间草木中写到“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
趁娃还没长大,趁春光正好,多看看温暖的花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