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莽的孙子功崇公王宗穿着天子的朝服、带着天子的冠冕给自己画了一幅像,还私刻了三枚御玺;事情被发觉,王宗自杀。王宗的姐姐王妨是卫将军王兴的夫人,被指控诅咒婆婆并杀婢灭口;王妨与王兴也都自杀。
[点评]
我们再回顾一下王莽前边“大义灭亲”的事儿:汉成帝的时候,公元前7年,王莽的二儿子王获,因杀死了一个家奴,被王莽逼着自杀;公元前1年,长子王宇与舅舅装神弄鬼吓唬老爸王莽,王莽叫人把王宇毒死。这次是孙子王宗、孙女王妨被逼自杀。
帝王级的人物,似乎大都不特别在意亲情,刘邦为了逃命可以把儿子闺女踢下车子,李世民杀了哥哥李建成后逼老爹李渊退位,武则天为了陷害王皇后,亲手掐死刚出生的女儿……王莽则比他们更彻底。那老几位多是在性命危急关头,或者是在夺权的关键时刻才下的狠手,王莽干掉自己两个儿子(没完,后来四子王临也被逼自杀)、一个孙子、一个孙女,并没有特别特别重大的理由。
这一年,杨雄去世。
当初,成帝的时候,扬雄任职郎官、给事黄门,与王莽、刘歆并列;汉哀帝即位之初,又与王莽、董贤为同僚。后来王莽、董贤都成了三公,权倾朝野,他们保举的人没有不被拔擢的;然而扬雄却历经三代没有得到升迁的机会。等到王莽篡汉,扬雄凭借岁数大、资格老转为大夫。扬雄淡泊名利,好古乐道,想要凭借著述流芳百世;于是综合考察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撰写《大玄》一书,总论天、地、人之道。
杨雄发现诸子百家凭借各自的学说与儒家争锋,大抵免不了诋毁、辱骂孔孟等圣贤;这些人行为荒唐、巧言诡辩,以抨击、扰乱时政为目的。他们的说辞虽然登不得大雅之堂,但往往能颠覆正统的儒家思想,迷惑众人的心智,让不少人沉溺于歪理邪说而不能自拔。所以当时的人,有向杨雄请教的,杨雄就用合乎礼法的话来回答他,这些问对整理出来,就叫《法言》。
杨雄只求内省,不事宣扬,所以被时人所忽视;只有刘秀和范逡敬重他,桓谭则认为他无与伦比,巨鹿人侯芭拜他为师。
大司空王邑、纳言严尤听说杨雄去世,问桓谭:“您经常称赞杨雄的书,他的书能传之后世吗?”桓谭说:“一定能传下去!不过你我都看不到那一天,人之常情,贱近而贵远,离得近的,就轻视,离得远了,就觉得尊贵了。现在的人,亲眼见过杨雄,觉得他官职不高,又貌不惊人,所以轻视他的书。当年老子写作《道德经》,贬低仁义,非议礼学,但是喜欢他的人,还觉得《道德经》超过五经,上至汉文帝、汉景帝,下至司马迁,都有这样的评价。如今杨子的书,文义至深,而议论无异于圣人,一定会超越诸子,传诸后世。”
[点评]
扬雄是西汉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尤其是继司马相如之后的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杨雄”。扬雄入仕时,正面临刘氏王朝同王氏外戚集团的斗争。扬雄既无力维护刘氏王朝,又不敢得罪外戚势力,文弱书生只得埋头著述,企图超越于现实的宫廷斗争之外,在写作中获得自由。
扬雄临死之前,有一段重大的事件,《资治通鉴》没有提及:
刘向、刘歆、扬雄同是西汉末年笃学之士,在刘歆授意下,扬雄开始教授刘歆之子刘棻辨识古文奇字。刘棻后来擅自造作符命,他与刘泳、丁隆、甄寻皆被王莽杀害,扬雄被当作与刘棻等有牵连的同党。在治狱使者来收捕他时,他惊慌失措,从天禄阁上跳楼而下,几乎丧命。后人遂用“扬雄投阁”谓文人无端受牵连坐罪,喻走投无路。
“投阁事件”的劫难,也成为扬雄写作与学术研究的分水岭。扬雄认为辞赋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仿《论语》作《法言》,模仿《易经》作《太玄》。
“投阁事件”后,扬雄因病被免职,不久又恢复了大夫的职务。扬雄一生贫困,晚年“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从游学,而鉅鹿侯芭常从雄居。”(《扬雄传》)经历一惊一乍,扬雄萎顿于宫阙,在清贫寂寞中结束了半路入仕的一生,时年71岁。
华杉先生评论说:
人生到底有多长呢?活进历史,就与全人类同寿。人的寿命都差不多,但是你可以往前活,也可以往后活。
往前活,是读史,读史,则与古人同思考,共命运,毕竟我们本来就在一个命运里面,我们的今天,就是历史上一切人和事的结果的总和,又继续形成新的未来。人如果不能找到自己的生命与历史的连接,就不能认识世界,不能认识人类,不能认识自己。
往后活呢,是你能留下什么,能不能给人类留下遗产,若干年后,你还在影响人类,那你就与未来的人同思考,共命运了,因为未来的人,也本来就和我们在一个命运里,只是你能参与多少罢了。
每个人都想活出人生的巅峰,你的人生巅峰在多少岁呢?一个人的人生巅峰,应该在他死后。圣人的人生巅峰,在他死后千年,还每一天都在创造新的巅峰。杨雄用心于内,不求与外,因为他知道,桓谭也知道,杨雄的人生巅峰,就在《法言》,千年之后,他还在继续发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