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在家看王小波的散文,翻到一篇他写的年终总结,只有四个字:读书,写字。并说,这就是他理想的生活。这也是我理想的生活。
我一直是一个很懵懂的人,不像有些伟大的人,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长大后要做什么。我是一个一直在路上寻找的人,即使一路念书念到研究生,也并没有找到一件非做不可的事情,以至于找工作的时候都很迷茫。
直到有一天,一位好友到我家玩,看着卧室里满壁的书,她说,真好,你一直都像上学的时候那样爱看书。我才恍然,我一直以来不知不觉坚守的生活方式就是读书和写字,这就是我非做不可的事情。以至于,做什么工作并不重要,只要能够保有一方书桌和一份写字的心情就够了。
因为这就是我理想的生活。
虽然直到目前为止,也并没有写出什么有价值的文字,但所幸阅读一直在进行着,即使做一个书呆子也没什么不好。这世界上的傻人有很多,做一个读书的傻子也不是一件坏事情。
况且,在现而今的社会中,读书写字这件事,并不是每个人都想去做。
我是直到工作的时候才知道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现在读书的人真的不多了。拿我身边的一件事情来举例子。去年,单位里来了一位刚刚大学毕业的历史老师,办公桌就在我对面,我时不时地会去找她聊天。因为我自小对历史感兴趣,大学填专业也差点填了历史学。
有一天我问她,最近有什么好看的历史书吗?她说,我最讨厌看书,看到书头就疼。我大吃一惊。在我印象中,历史老师应该是要博览群书的,这样才能把枯燥的历史常识讲得生动有味。当然我没再问下去,免得给人一种印象“你喜欢读书了不起吗?”
还有一个例子。我曾去到一位学法律的亲戚家中,发现他家中居然一本书也没有。我很惊讶地问他,他也很惊讶:都毕业了,要书干什么?我都考上公务员了,还看什么书?
这是两个极端的例子,作为教师,居然只读课本和讲义而不读书。作为国家公务员,满足于沉溺案牍。这不得不让我想起蔡元培先生的《就任北京大学之演说》,蔡元培在这篇演讲中提到的当日大学生之弊端:“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在今日大学生中屡见不鲜。历史似有重蹈覆辙之嫌,不禁让人感叹。
但是也因为这个,读书写字成为今日社会之一独有的生活方式。
生命是很好消耗的,我一直觉得英文中的“kill time”非常形象——杀时间。时间是很好杀死的,但是,时间塑造的正是血肉铸成的生命。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在想,到底要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想来想去总是迷惘。因此很羡慕那些天性奔放的民族,因为那些民族里的人总是觉得活着本身就是胜利,无需深思熟虑时间的意义。
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自古以来就很乐于反省的环境里,从春秋时就开始说“吾日三省吾身”,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在这样的社会里,一个道德典范,应该是一个“如履薄冰”的人,傅雷在家书中也这样教导他成名的儿子。
但是,现在情况似乎有了变化。王小波说,当一个民族从关心天文地理转移到关心生活实际,就开始进入了哀乐的中年。确乎如此。
从网上流传的“油腻中年”和“佛系九零后”,我看到的是一个走向“哀乐中年”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很多人,都在享受着安稳生活带来的快乐,觉得物质的压力是理所应当,并且乐于为它献出一辈子。
尽管我时刻在提醒自己,不要被太多物质上的追求所迷惑,但是,有时候仍然不免觉得追求物质要比追求精神容易的多。比如,过年回家向母上呈上一个大红包总是很容易博得大家的欢心。很难想象,假如在老家的宴会上,我对亲戚们说,我今年写了100篇文章,大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很小的时候看欧洲电影,里面经常举行宴会,那些有钱人吃完喝完之后,总要围在一个壁炉前,听一个人朗诵诗歌。那时候大家很安静,等到诗歌结束,停了一会,大家纷纷鼓起掌来。
现在想起来,那真是一个梦。
无戒365写作训练营日更 Day 06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