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随笔专题投稿散文随笔散文
读书札记——《战争与和平》

读书札记——《战争与和平》

作者: 王根云 | 来源:发表于2019-07-17 05:54 被阅读29次

1、老早就听说,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题材厚重,场面宏阔,人物众多……实在是一大制作。粗略一翻,也确实如此。瞧,厚厚两本书,单是翻也得翻上半天的,不要说一个字一个字往过读了。看书中的那些个众多的长长的两三节的人名,不花费一定的时日怎么能够搞清楚整明白,况且我就是不说笨也实在无法称得上聪明的这样一个人了。

2、″安娜·帕甫罗芙娜脸上经常带着和她那已经憔悴的面容不相称的笑容……″读这里的时候我想起了一件事情来:一次,自己在网上注册一个用户名时要求使用本人头像,我从自己仅有的几张照片中精心选了一张面带微笑的照片出来,朋友看了对我说,你那是笑吗,比哭都让人受不了。可我那分明就是在笑啊。仔细一想,大概自己平时笑的少了一些,所以偶尔一笑无法灿烂。我曾暗暗发誓,一定要经常将笑意写在脸上。后来才发现,改变一种坏毛病其实很难。虽然我与安娜·帕甫罗芙娜一样有着"不相称的笑容″,但在本质还是有巨大差别的,至少,我没有她的"容易冲动,充满活力。"哟,上面说的这个内容,竟与《安娜·卡列尼娜》开头的那句“每个幸福的家庭都彼此相似,而每个不幸的家庭却各有不同”,在句式上暗合:幸福家庭的相似,不幸家庭的差异;“不相称笑容”形式上的相同,本质上的差异。呵呵,学得够快。托翁的这个家庭的"幸与不幸论″,与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现象”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几乎都可以当作普遍真理来"套用"了。

3、“‘孩子——是我生活上的负担。这副十字架我不得不背。我就是这样解释给自己的。能怎么办呢……'他不再说话了,满面对无情命运的顺从。″这分明就是一个慈爱儿女的父亲的形象,这又分明是一个过分溺爱儿女的父亲的形象,“能怎么办呢”,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可怜天下父母心”,中国人的简单一句话,竟然说尽了古今中外的父母的“亲病难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札记——《战争与和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mcf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