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各种行为都是谁告诉你的?每种行为背后都一定有个受益人。你得到了什么?是你想要的吗?还是别人告诉你的,那就是你想要的。
人的头脑决定了他的影响力。看历史上的那些关键位置的人,有一个是啥子吗?所以丰富大脑,产生更多,更强大的意识,才能不沦为他人的工具。
团结没有目的吗?谁得利?一切问题表象之下都有目的。去寻找得利者,利益不是不道德,他只是一切的推动力。只做与自身利益一致的事,顺应自己的本性。
问题在争论中改变,最终因失去争论的基础而消失。
我们为什么要思考问题,不只是思考眼前的问题,还会思考一些抽象的问题。一些根本与眼前利益不相关的问题。思考这个问题就要用我开始提的那个方法了,去分析这样做的受益人是谁?谁收益,谁才会去有动力去推动一件事的发展。无利不起早,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
我思考各种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我从中得到什么利益了吗?就像是我昨天开始看汪丁丁的《收益递增》这本书,对于我的水平,看这本书很费劲。但是我还在看,一边看一边思考其中的问题。这看似和我的生活无关,也无法解决我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但是我为什么还要看,而且看得很上瘾。
这可能就要看你最终的获利方式了。读书虽然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不能及时的给你带来收益。但是他可以给未来带来更多可能。但是这是需要有基础的,就是需要你眼前的问题都已经基本解决完了。如果你眼前还有一大堆急需解决的问题,那么你根本没有精力与能力去思考未来,去为一些不确定的事投入。
生活像是一盘棋局,我们即是棋子又是下棋的人。我们身处其中,我们即可利用自己进攻防守,也可以利用他人为我们的工具。总之就是你要想赢棋,让自己在棋局中处在一个有利的位置,就要看到整个棋局,看到各种可能的走法。最终的输赢就是看谁思考问题的维度更大。看整体的就要赢只看局部的,看未来的就要赢只看眼前的。你看人工智能为什么能战胜人类,不就是他思考问题的维度远大于人类吗。你所有的思考都在人类的思考范围之内,你怎么能赢。就像孙悟空与如来,你再怎么翻跟头都是在人家的手掌心里。
再反观我们的生活,是不是觉得我们做事就应该多想一些了呢。如果你能预判对方的预判,总是走在别人前面,那么你获利不就是你了吗。总是跟在别人屁股后边走,其实也不见得都不好。就看你的需求与能力了,凡事没有决定,只有相对。但是如果你能总比别人想的更多,那么你一定总能处在有利的位置。
思考一个行为背后的受益人,你会把这件事看的更明白。还是那句话,人生如棋局。思考问题的维度,决定了你是棋子还是下棋人。但思考是个抽象的事情,思考需要你有思考的原材料。思考的原材料就是各种概念,用语言文字抽象出来的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既然是抽象的东西,他就不是具体的,更多的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一般人只是会对直观的东西进行思考,简单说就是只思考眼前的能看得到问题。而对于那些需要推理,演绎,归纳,总结才能思考的东西却视而不见。也不是他们不想去思考,只是这些东西从未进入过他们的大脑,他们想思考也无法思考。
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我认为不是什么智商的区别,因为大多数人的智商都差不多。主要区别就是来自认知的差异,就是你的大脑中曾经进去了多少东西。你看那些有一定成就的人,哪个是孤陋寡闻的呢?还不都是见多识广的人。要不是经历多,要不是读书多。
不管你要思考什么,前提条件都是,你脑子里要有东西可以供你进行思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先天智商再高的人,如果没有经过任何的学习,那他的脑子再聪明也是白费,因为在他脑子中根本没有可供加工的东西。
这就又让我想回自己,我现在的读书思考,就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积累。想盖高楼就要积累足够的建筑材料。
你有远大理想,也要关注眼前。只去思考虚无的未来,只去关注抽象的世界,你的大脑会受不了。我们还是对现实比较熟悉,如果长时间思考太费脑子的事情,会让你的大脑超负荷。死机或是疯掉。间歇性的思考抽象的未来,更多还是要放在思考当下的问题,解决你衣食住行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