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江
“自古英雄出少年”是常听人说的一个警句。
为什么人们这么说呢?这句话包含了几方面的意思呢?
有人说,人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历史上确有许多的英雄豪杰在年纪轻轻之时,就登上了时代舞台,并且自如的挥洒了他们的才华: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七岁就写下了《咏鹅》,让后代传唱不衰;
秦国神童甘罗,十二岁做了宰相,让世人惊叹不已;
三国时吴地周瑜,七岁学文,九岁习武,一十三岁官拜为水军都督,统带千军万马,执掌六郡八十一州之兵权;
西汉名将霍去病,17岁两出定襄、19岁三征河西、21岁纵横漠北,杀到匈奴胆寒,甚至影响了西亚历史进程,年仅21岁就身居大司马,成了“不败的战神”。
不独中国有此等神人,放眼世界,更不乏此类注解。牛顿,23岁创立“微积分”;爱因斯坦,26岁建立“狭义相对论”;达尔文,29岁提出“生物进化论”;爱迪生,29岁发明留声机;马克思,30岁,恩格斯,28岁,他们共同发表《共产党宣言》……举不胜举,只能说确有不少英雄出自少年。
可此类神人再多,也只是徒增我辈烦恼,因为我们尽管有过少年,但没有成为英雄。当人家已经声名远扬时,我们还懵懂无知。
有人说,“自古英雄出少年”是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无畏无惧,敢闯敢干,有很强的冲力,很容易做出一些极具创造力的成绩来。
确实,有许多在中年人眼里办不成的事,年青人却干成了。关键的一点就是,年青人有胆量,有勇气。干成了,一举成名;干不成,下次重来。而一上年岁,就怕这怕那,做事因循守旧,自然难以做出惊人之举 。
2013年高考课标Ⅰ卷的作文题目,就是肯定年青人的勇气可嘉,是年青的徒弟“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抖”,才成功的把那颗有裂纹的钻石切割成了两块。
不过,在这个层面上领会这句话,也是容易产生疑惑的。谁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除了无畏之外,不是因为无知?谁能说年青人的敢闯敢拼里没有莽撞的成分,他们的成功里没有侥幸的因素?
有人说,“自古英雄出少年”是说,一个人最终能不能成为“英雄”,与他“少年”时期的所作所为有相当大的关系。
你看,曹雪芹能写出《红楼梦》,跟他少年时期就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和受到的教育有很直接的关系。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9岁入高中学习,10岁读科学读物,12岁自学欧几里德几何,13岁开始读康德的著作,16岁自学完微积分。
即使是被公认为大器晚成的齐白石,也在4岁时就开始由祖父教识字,15岁起从师学木工而以雕花手艺闻名,26岁转从萧芗陔、文少可学画像。可以说没有少年时的启蒙,不可能有后期的持久喷发。
从理论上说,民间有句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将来的发展与少年的经历与表现有密切的联系。没有什么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英雄”也不是天生的,也是从“狗熊”走过来的。
从意义上说,这个说法不仅能解释那些最终成为了“英雄”的人,即使对没有能成为“英雄”的人,也大有裨益。也许我们就是因为荒芜了少年时期,才最终没有盖起“英雄”的大厦。
为什么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呢?它不是让我们面对神童感叹造化没有偏爱自己,也不是鼓励你在年青时去赌一把,而是要让我们珍惜少年时,成就英雄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