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他人的六个行为心理陷阱
——摘自 埃德加.沙因《互相帮助》
你是否有主动热情帮助他人反招怨恨的时候,你知道为什么吗?
美国著名的组织心理学教授埃德加沙因为你揭开谜底:
【陷阱1】过早炫耀智慧
过早向求助者提供建议反而会让求助者处于更低的低位。
“好,我明白了。。。。。这是我的建议。。。。。”
“很简单。。。。。照我说的去做。。。。。。。”
【陷阱2】以更大的压力面对自卫
当求助者在交互中处于强势地位时,施助者就容易想法设法地向求助者证明其建议的正确性,并会不辞幸劳地加以解释和论证,直到求助者理解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施助者沮丧地发现,这种做法往往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双方的关系,因为这会使双方非常不快。
“我觉得你没有理解我的意识,我再跟你解释一遍吧。”
“我明白你不太情愿,但这正是我的建议行之有效的地方。”
“你没有听懂我的意思。相信我吧。再试一次。”
一旦做出了这样的反应,是猪这就很难回头,因为回头就意味着丢脸。
【陷阱3】承认问题与对依赖的过度反应
当一方迅速地同意扮演施助者的角色并表现出这方面的信心时,求助者就会立即产生一种依赖心理,而没有想过对方是否真正能够帮上忙。
“我明白了你的问题。我完全可以帮助你。。。。。”
当与某个团体或机构合作时,咨询师或协调方会轻易地陷入此类陷阱,他们往往会在还没有对建议的可行性有任何了解之前就迫不及待地提供建议、指导工作、出谋划策。
【陷阱4】提供支持和证实
主动支持很可能成为一个陷阱,原因如下:第一:将施助者置于诊断专家的权威地位;第二、强化了求助者的从属地位;第三、此举可能并不适宜,因为在这个阶段,求助者未必愿意把信息完全提供给施助者。
【陷阱5】抗拒扮演施助者的角色
成为一名施助者往往意味着允许自己被别人影响,这将改变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
事实上,这种接受影响的自愿性——倾听求助者真正的想法并放弃对这一问题的预见——是平衡双方关系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用心倾听求助者的想法,施助者将给予求助者一定的地位和面子,并传达出这样的信息:受助者自己对当前情况的分析是值得去做的。
【陷阱6】被求助者诱导或控制
施助者会基于过去的经验而做出这些反应。
求助者会把过去的某个人与当前的某个施助者等同起来,无意把施助者引向以同样方式对待当前求助者的旋涡。
“我不知道能否帮助你。。。。。。因为我没有处在你的位置,我只能告诉你我的可能做法和我认为不合适的做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