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去营销条线,向几位同事请教过工作,他们的答复都是,营销条线的指标太多了,没办法顾全,只能哪个指标督导得紧,那段时间你就去抓那个指标。
因为很多人都给出这个建议,所以你也自然而然地以为这就是处理工作的正确方法。落到实际,举个例子,YHK部是抓工作抓得比较紧的部门,动辄通报、约谈,所以对于他们部门的指标,通常都会密切关注;相反,WJ部管理作风更随和一些,日常只是在群里发发工作进度,从不会约谈,所以对于他们部门的指标,在这四个月的时间里,竟然从没主动关注过,只是任由它们自由发展。
最近,YHK部又搞了一个二季度的劳动竞赛,尤其这几日,盯指标盯得很紧,所以大多数人每日的心思都在他们的指标上。上周五,当我正在为了YHK部的指标和同事在外驻点营销时,收到GJ部的信息,发了一张他们的一项指标所有支行的进度和排名,我们是倒数。GJ部的Z直言,你们的指标太差,如果下周还不能完成保底xx的任务,就要来市分行约谈。最后,还来一句,你们不能只抓YHK的指标吧。
一听要约谈,不禁焦虑了起来,同时又有点羞愧。z说的确实是事实,我们最近的重心都在YHK的指标上,只是因为他们盯得比较紧。
在短时间内完成某个保底任务,对我们来说确实有难度。焦虑之余,突然想到,之所以一直都处于应急状态:只做催得紧、盯得紧的工作,就是因为对工作缺乏整体的把控。
如果能把各个部门的指标都梳理清晰,在完全/完整掌握的基础上,把这些指标嵌入一日的工作流程里,那么还会总处于应急状态吗?虽然这么做不见得能把每一项指标都做到靠前,但至少不会有极端的短板。至少能保证均衡的发展。
有时,“前辈/过来人/多数人”的经验并不见得就是合理的经验,对于他们的建议,还需保持一份清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