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间有小鱼
酒后的晨,迷迷糊糊的口渴,辗转反侧中一种内在不舒服的感觉出现,本能的不想理会,又警觉到了,去拥抱这样的情绪,迎着自我,去拥抱“她”,更深入去感受和理解“她”,和“她”说了一句对不起!
这是最近几个月出现的一种觉察力,有时候会在睡眠将醒时,或者在即将进入深度睡眠的间隙,能觉察出身体或者情绪间的某些状态。
一直不太喜欢大城市的喧嚣,空气也越来越不好,也不知道是否是汽车还是人的声音太过喧嚣,总是稍微有一点工作和生活的间隙就想回山谷里的家,或者开车去高原瞎跑,要么飞去海边和水一起发呆。端着一杯清水此刻坐在阳台上缓缓喝,看着小区内高大茂密的树林,突然明白了原因。原来很多时候,这样的生活,这样的城市已经无法满足内在自我的链接,需要回到真正纯粹的大自然之中才能获得内在的能量和活力。那种所谓的用世俗语言表达叫向往的东西,是一种声音,是一种指引,潜意识永远比“我”更清楚知道,真正的需要是什么。
也是突然的这么一瞬间就明白了,久久以来的努力工作,努力生活,有些苛求自我在做事的人,希望能做好,还要更好的原因:是一种对自我的否定,是“我”表现得还不够好!从心理学的角度深究,这是长期被否认而涌起的反弹,永远要努力去表达,去呈现,“我是好的,我也是可以很优秀的。”可是即便到达一个优秀的顶端,很快自我又会将其否认,直到追求到另一个新的优秀实现,产生新的价值感。短暂消停之后,否认又出现。如此反复,生生不息,不过是种不可理喻的强迫和折腾。
其实我们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不好。好与不好,是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被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和绑架。从小我们便被一切教育着,成绩要好,工作要好,婚姻要好,经济收入要好,甚至身体要好,五官相貌取决于父母,不能由自己做主的也要通过各种后天整形手术要变得漂亮,变得好!
那好与不好的标准或者参照是什么呢?就是隔壁家的孩子小明成绩总是比我好,别人家的老王,老张也比你各种好!被指责的原话说出来,是不是特别熟悉?又真是有些荒诞的可笑,可笑的背后更是可悲。别人家的事,关我们家什么事呢?可是我们不正是一直被如此比较,评判着长大的吗?然后又用同样的方式,以爱之名去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一代再教育下一代吗?
有时候面对指责也是很委屈,很沮丧,甚至是很愤怒的,这是属于小我部分的情绪。“我”已经明明这么努力了,或者已经超出能力以外的用心了,为什么还要受到质疑?为什么还要被要求做得更好?有些人大概选择柔软的放弃,有些人又死扛着往前冲。只是,我们究竟应该正确的表达什么呢?我们根本无需表达,无需证明任何。我就是我,每一个我都是独一无二的我,有自我特色的我,更加不必去趋同,从众。如果每一个都和别人长得一模一样的“优秀”了,这种优秀还是优秀吗?世界还能有趣吗?
很感恩每一件事情的发生,感恩每一个来到我们身边的,引起我们情绪的人,你们都是上帝送来的最好礼物。但凡能够被看见的,都是“我”产生的自我投射。我,承认并接纳自己的不够好,不够优秀,哪怕我真的已经非常非常努力了,还是不能做到让全世界所有人都满意。当然全世界所有人也并没有都认识我,有义务和责任来认同我,所以从此以后,我只愿意对自己的快乐和舒服负责。我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不好,能够去做真实的自己,不去迎合任何人,做自己喜欢的自己已经是很棒的事了!其实,全世界,我们最亏欠的也是自己。
感恩楼下的树,是你们像清晨的精灵一样疗愈了我,陪伴了此时,当下!也让我们能够去看见,那些善于指责与苛刻他人的人,其实也是曾经被指责与苛刻的人,只是他们尚且茫然不自知,不知这对他人是一种伤害,是恐怖,是悲伤,是内在的压抑,委屈,愤怒,弱小,无力感,逃避……这是最大的苦,无明的苦。
昨日在朋友圈看见一句话,非常喜欢,留作结尾。“你今生的任务不是去寻找爱,只是寻找并发现,你内心构筑起来的,那些抵挡爱的障碍。”
基督教里也有一句话“上帝的爱,无所不在。”又是满满的能量,满满的爱,欢喜。
2019.8.2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