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强调发展产业无可厚非;但对个别基础建设相对薄弱的地区,工作精力恐怕还得放在打基础上。
到底什么是基础?是政府决策者眼中的基础,还是产业大佬们眼中的基础?角色站位不同,关注点自然各不相同。一个地方的发展基础牢不牢,凭什么吸引市场经营者前来投资,如何获得足够的收益,则需要换位思考,站在政府和市场的角度设身处地想一想。
基础较为扎实的地区,有着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市场规模趋于成熟,政府只需发挥辅助性服务角色,提供优厚措施支持鼓励;而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由政府投资拉动为主,一味强推产业发展,往往欲速而不达,大规模一哄而上,反而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产业发展最好的路径,莫过于区域的基础优势和完备的产业链。
前几天下乡了解到一个情况。有个易地搬迁安置点,整合周边20多个村的数百户贫困群众在此居住。为发展后续产业项目,引导贫困群众就近就业,经过多方谋划在搬迁点旁边引办个制衣车间。不巧的是问题来了。一方面,本地都是些七老八十的老人手,手下干急出不了活,而熟练技工得从其他地方引过来,增加了工作成本;另一方面,就近招录的贫困群众好不容易练熟了,却动不动就要回去接送孩子、回村进地收庄稼,一旦老板来了急活常苦于有心无力完不成任务,只能外包了事,导致经济效益并不乐观。
无独有偶。有次下乡了解村里益贫岗协议续签问题。今年三月份签订的半年益贫岗就业协议,到九月后面临到期续签,但村里几个贫困群众不愿再续签。按照之前的制度安排,公益岗是市里发的每月950元,要求必须身体条件好的,能有固定的上岗时长;而益贫岗多是村里老弱户,由村里每月发给三五百的工资。干益贫岗的觉得钱少事多不划算,也没有公益岗干活来得快,便不愿再干。还有人反映,说是村里没有公益岗的监督约束权限,因为公益岗的协议三方为市里人社部门、乡镇政府和贫困户个人,村里连基本的人员情况都没有掌握。
这里面,会涉及公益岗和益贫岗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既要科学区分公益岗比益贫岗承担更多的责任和更繁琐的任务,也要全面加强对岗位的监督管理,要通过捋顺整个工作流程,来明确各个环节承担的具体任务和工作责任,做好制度完善和政策解释工作,避免形成攀比心里,引发新的问题。
任何一项工作,从想法到做法到最后成效,都需要提前预设,梳理贯通,把更多环节和细节考虑周全,才能确保好事办好,对视办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