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核心素养3层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6各要素: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作为一个社会人——人民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是我的责任。
做一名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的人民教师。读书是天底下最好的修行,一个不读书的人就像一潭静止的水,一旦停止了流通,便没有了生命的源泉。教师具有特殊的职业属性,我们要经常读教育专业的书籍,比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及魏智渊老师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等,和学科知识方面的书,针对教师的阅读,魏智渊老师有一本专门的著作《教师阅读地图》。我们也可以结合个人情况有所选择,前几年工作之余我常常阅读刘瑞英老师编著的《初中英语语法》并坚持做读书笔记,理论联系实际指导教学活动,并课堂反思。教师的学习成长和学生一样,有了正确的前进的方向,每天坚持做一点,平和心情,日积月累,相信功不唐捐。
坚持书写是养成阅读习惯的良好保障。首先挑战每天都写,逐渐从300字到500字不断的提升。我们可以和身边人一起,也可以借助各种网络资源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群人可以一起走的更远。
在这个暑假我参加了两个共读共写群,每天坚持读书笔记并打卡,到现在为止已写下6万多字,成功挑战“跟小尘老师一起读吧”30天读写,在“全国教师联盟读书群”的活动中无一天漏卡,并挑战分享两次读书感受。期间阅读的书籍有朱永新老师《教育:创造无限可能》、于洁老师的《我就想做班主任》、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程晓堂教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英语》、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等;每天坚持收听魏智渊老师关于教育教学的讲座、担当者行动的初级阅读课程;创建公益性“书华英语假期读写群”,带领121名来自商水县和个别周口市的初中学生在微信群打卡50天。同时进行这些学习活动,让我看到自己的潜力和作为一名教育者蕴藏的无限可能。成长使我快乐;为社会、为教育做事情,做好事情,是我的责任。
困惑是我向前的另一动力,坚持每天的生活和教育教学反思随笔,指导我看到明天的曙光。各种各样灵动的孩子给我不断的挑战。
小葵是上学期新转入我班的一个男孩子,不常与老师和家长交流,但遇到“游友”侃侃而谈的模样,判若两人。对学科知识已经失去了兴趣,对于这样的学生应该怎么办呢?常常百思不得其解,找不到好的方法就无法打开孩子那颗尘封已久的心。内心的焦虑让我无精打采,同时意识到我需要更专业的理论知识了。认识到自我的现状,放置问题,回到源头,认真分析。该生在六年级时因一次考试失利,同时接触了一个爱打游戏的孩子,家长和老师又没有关注到孩子的这一种心理变化,是他从一个极端到达了另一个极端的催化剂。从此一蹶不振,靠着从小养成的优秀做事品质,在游戏中如鱼得水,很快成为高手,就这样同时跌进了知识的深渊。
当我试着激发他时,发现他有想学的冲动,但坚持不到一节课的时间,就会坐立不安,与游戏相比,在知识的殿堂攀登的无力和无成就感让他本能的选择退缩,家长的各种责骂和老师的另眼相看迫使他更愿意回到游戏的世界。我很想放弃,但摇摇头迫使自己清醒:教育是一项慢的教育艺术,唯有坚持方能成功。下一次我们一起学习时,我选择一些较为容易的内容,比如三五句话的复述,他刚开始非常乐意,往往看一眼就开始尝试着给我复述,但遇到新的知识处就会出现卡顿或错误的现象。我委婉告知,一听就会,一说就错的情况持续存在。之前学习佼佼者的姿态遮蔽他的双眼,看一眼就会的假象已经不适合现在的他。他只是十几岁的孩子,从心理上接受不了这个落差。道理我知道,但给孩子讲道理是最龌龊的教育。再一次按下暂停键,再一次审视彼此。一旦我退出,他好像就又回到游戏的世界。
反思自我的教育观,可能我太急于求成了,孩子的转变是个自我认知的过程,需要时间,更需要教育者和家长关注与引导,坚持对的是教育的不二法宝。所以一有时间我们还会一起学习,即使他表现出各种各样不情愿和“调皮”的样子,但我知道他的内心是也是一种向上的期待,只是有时候不愿意接受自己的现在。
就像几年前的我一样,在全县优秀教师王桂香老师和身边的王珍校长的带领下,我加入了新网师,这是一个网络教师成长的平台,汇聚了全国各地在教育这一方净土上尺码相同的人,组建成各个学习小分队。每周都有课,每两周都有一次大作业。虽然我年龄不是最大的,但学习进度却是最慢的。为了倒逼自己,报名参加小组学习的打卡点评义工,为了准时完成任务,在我值日的那天早上通常都要在凌晨4:00点起床,一直摸索到正常的上班时间。课间和周末都要抱着书啃读。曾经选过课程《教育写作》、《人是如何学习的》、《苏菲的世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等,但都不能顺利过关,虽如此在摸索中仍是一种进步的状态。
在我加入的第二年,新网师开设了《初中英语理想课堂》课程,专业学科,我欣喜加入,没有想到在汇聚全国英语学科教师的人群中,我仍然举步维艰。当时选修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课程老师正在进行智育的教学,联系自己的实际,恍然大悟,原来我需要智育和自育了。
从被迫交作业到主动的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学习,好几次的打卡都得到了置顶,从之前的手机应付作业到打开尘封已久的电脑,在跟着新网师摸索打滚两年后我打通自我的认知,这种感受是愉悦的。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
在学习中我遇到了自己,遇到了自己的责任。要想使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老师就要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提高教学质量是我的责任,同时也是核心素养的要求所在。
感谢一路前行,感谢遇到更美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