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藤野先生》,不能绕开鲁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鲁迅从离开乌烟瘴气的东京,到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才有了和先生相识的契机,也许这也是冥冥之中的缘分。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医学老师,且是日本的老师,竟让鲁迅念念不忘,写文章来纪念那段过往。其实,这也是容易理解的,很多人,像我,上学时老师对自己的好,往往随着学业的重负、岁月的变迁渐渐被忘却,却在以后生活的某一个瞬间,如金石一闪,所有的记忆哗啦啦地苏醒,回忆成了沉醉。
藤野先生,就是鲁迅生命中的珍宝,一直沉寂,一直珍藏。那段特殊的历史,铸就了跨越国界的师生情,感动了很多人。
由藤野先生,自然想到了加拿大医生白求恩,那位具有国际精神的友人。他是被派到中国服务于中国革命,竟把宝贵的生命留在了中国的土地上。他是伟大的,因为是站在国际的视野去看待,毛泽东主席专门写文章去纪念他。同样是医生,藤野先生似乎不能和白求恩相提并论,但他仍然是值得仰望的。他就在自己的国家,鲁迅去日本求医,幸得遇见。在当时中国被列强欺辱的时代,他竟然没有歧视,没有偏见,还格外关照一个弱国的所谓低能儿,这是一位老师的大格局,大视野,这就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原来教学也只是聚焦到鲁迅和藤野先生的“相识、交往、惜别”几个部分,重点分析藤野先生对鲁迅学业上的指导和帮助,就像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等,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治学严谨、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学者形象。但,也只不过如此罢了。
提前让学生预习《藤野先生》,布置一个任务——写写鲁迅和藤野先生的师生情。因为七年级时,学生曾经读过《朝花夕拾》,相对别的课文来讲,内容比较熟悉,从学生回馈的作业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行解决藤野先生的治学的几个方面,也能概括出藤野先生的品质特点,能看出先生非常重视对鲁迅的培养。但对于语言鉴赏,却很少有学生关注。
课堂上,我引领他们去读“添改讲义”部分,你认为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读出先生的治学严谨呢?比如“从头到末”“都”“不但……连……也……”“一一”“一直”……,分别让学生去解读具体内容,并抓住“吃惊”“不安”“感激”等词语揣摩鲁迅当时的心理,以更好的理解当时看到讲义时复杂的心理。但藤野先生的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当时的鲁迅没有意识到对自我成长的重要,他还是不以为是,不很用功。就像学生时代的我们每个人,觉得没什么大不了。
其他几个事件,让学生自行去找,去读,去分析,去揣摩。阅读毕竟是有路径的,抓住典型事件和细节是突出人物的重要策略,也是单元目标的其中一环。
再去分析师生情,学生又找到藤野先生对我的珍惜和不舍,因为送我照相,还写了“惜别”,还叮嘱我送他照片,时时通信告诉他以后的情况……说到这儿,忽然,我的大脑把前后串联起来,发现藤野先生对鲁迅的“特殊照顾”,竟暗含在几次“叫我”上。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研究室的这次“叫”,是让鲁迅抄他的讲义。
“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被第二次“叫”到研究室,是看到鲁迅讲义上的血管图画的不准确。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被第三次“叫”,是很欣慰看到了敬重鬼的民族子民竟然敢做解剖,用“极有抑扬”的声调表达赞赏。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第四次被“叫”,是郑重送别,送写有“惜别”的照片和叮嘱。
原来,这才是暗藏的解读师生情的密码。被老师“单独约谈”是多么稀缺的事情,尤其对于一个外国学生,而鲁迅竟被先生一次次“叫”到研究室,甚至是“叫”到家里。如果说,前两次是因为学业的严谨,纠正学生的不认真,那第三次似乎就没有必要了,纯粹是为了表达那种欣慰,那份喜欢。第四次更“近”,竟叫到家里,被老师叫到家里该是怎样的重视,怎样的不舍,怎样的遗憾啊。原来事件概括不重要,重要的是被老师珍惜、提拔,时时关注,表达喜欢。也不难想象,当时的鲁迅有多少美好的特质让老师如此青睐。
可惜,在回忆中,鲁迅才深刻表达这份珍贵的师生情,才觉出藤野先生是怎样一个大写的学者,他不仅仅是关注一个鲁迅,也是为了医学的国际传递。他更是懂得鲁迅的理想和信念,所以当鲁迅告诉他不再学医时,先生想说而没有说。因为懂得,所以尊重。鲁迅去学生物学的“谎话”,也许只是向老师表达愧疚的一种善意,一种歉意。
事实证明,这种情意,能跨越时空,带给鲁迅无穷无尽的力量和勇气,让他直面社会,直面一切。好的教师,也许就是在遇到困境时的那道光,将未来照亮。作为学生,鲁迅是幸运的;作为老师,藤野也是幸运的。
愿,这样的师生情意,永远发光,以照亮后来的后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