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映射
(一)【映射】是数理逻辑学科里面的词。
逻辑是什么呢?逻辑谈论的是各种结构和关系的产生和解释。比如因果、并列、包含、不包含、如果怎样就怎样等等。
(二)一般人的逻辑方式是形态逻辑。
比如说,我们看到了永澄老师旁边有一盒吃的,我们就会认为逻辑是这样的:“因为永澄老师想吃这盒东西,所以这盒东西在永澄老师身边”——我们是在对一个实例进行关系的解释。对于现在我们看到的情景中的形态,我们根据其相关性,直接得出了因果性的结论。这种因果性的结论一旦脱离了场景,就变得没有解释能力。
(三)数理逻辑则完全抽象。
它是抽象出形式,而不是具体实例。比如我们讨论“非P则Q”、“A包含于B,B不属于C,则A不属于C”等,这其中的PQAB并不是实例,而是我们抽象出来的事件。
(四)映射可以理解为,把A的系统放到B的系统上,让系统中的元素产生对应关系。
我们可以看一下小米遥控器和小米盒子。遥控器上面只有6个键,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系统A,我们把小米的盒子看作是系统B。当我们按了遥控器上面的红色键的时候,电源就打开了。我们会说“这个红色的键是小米盒子的电源键”。但在形态层面,这个红色的键就只能解释为系统A上的一个红色按钮,是我们启用了抽象的数理逻辑,把系统B的电源通电和系统A的这个红色按钮进行了关联,也就是我们把系统A上的一个元素映射到了系统B上,并且将其解释为“A的【什么】就是B的【什么】”。拥有这种思考方式,你会怎样?会在试过过程中继续寻找和验证这两个系统的其他元素的对应关系,并很快学习惯这两个系统的映射逻辑。
二、映射系统在学习领域的极强解释力
看起来好像没有区别,但思考方式的一点点差异就是本质的区别,形态逻辑和数理逻辑的思考方式的差别会造成我们对两个系统的认知效率的巨大差异。
你可以用形态逻辑思维和数理逻辑思维解释,为什么有些老人无法很快学会使用手机和遥控器。我们自己使用手机和遥控器的时候,使用的都是数理逻辑——没有人告诉我们什么按钮对应什么功能,我们潜意识里面是知道其中有对应逻辑,并不断地在尝试中建立两个系统系统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使得我们很容易就学会了这些电子设备的使用。
(一)英语的学习,可以使用系统映射逻辑来理解。
大部分人听说读写,可以看做是在用汉语解释一个英文单词而不是在建立映射关系,死记硬背的方法只让他在背诵的场景下建立了单词与词义的关联,场景发生迁移时,即使背过很多单词,也很难像说自己的母语一样流利的讲出英语。这是在实例层面努力,建立单词与单词的汉语词义之间的形态逻辑关联。
少部分人会去练习口译。这样做的好处是,并不是在记忆某几个单词之间的联系,而是把自己和母语和英语看做两个系统,不断地在用的过程中建立系统元素之间的映射关系。当映射关系不断积累,我们会对这个系统应用的熟练度越来越强。这也就是为什么口译学习者学习英语的速度开始会特别慢,但是到后来会越来越快的原因。
从英语的学习中可以看出,系统的学习,虽然不纠结于单词词意或者单个实例的关联,但却有可能获得更搞得效率和更好的效果。
这是由于,我们把整个汉语语言和英语语言看做两个系统,句子和对应的句意、单词对应的词意的关系都是看做是映射。
(二)母语的学习,可以使用映射逻辑来理解。
如果还需要再举什么例子的话,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学习说话的过程。
有哪个人是清楚了“妈妈,简称母,是亲属关系的一种称谓,是子女对双亲中女性一方的称呼”才会用妈妈这个词的?我们都是mama的叫,然后获得了回应,建立了一种mama这个声词和妈妈这个人之间的映射关系,后来要表达的时候又给这个声词加上了这样的具体释义的。我们学习母语的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不断地积累各种声词和我们周边世界的映射,没有哪个人在学习语言之初是在拿着新华字典不断地背字词的意思的——但是我们学习英语的时候就会这样。不过这没什么好尴尬的,毕竟老外学汉语的时候用的也是背字词的笨办法,所以他们也成天嚷嚷着汉语难学。
以上的映射逻辑,对语言的学习具有普遍解释力。
学习英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出国半年——你可以在交流个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建立英语系统、母语系统和周边事物之间的映射关系。同样,在你想象中的说汉语笨嘴拙腮的老外大多是在国外的老外,待在中国的老外,只要不是成天扎在自己的国籍圈里面,多数也都可以讲一口流利的汉语。
迁移到非语言领域的学习,系统思维和映射逻辑的学习同样高效。
(三)PS的学习,可以使用映射逻辑来理解。
你有没见过不清楚ps应用里面的按钮的意思,却能够熟练应用ps的人?
如果用背单词的思维来学习ps的使用,那么需要把所有的按键叫什么,干什么的,顺序什么的都背下来,再去使用是吧?多数人都是这样学习ps的——把按钮弄明白,觉得这样就会用了。到最后却往往因为背诵和记忆太过繁杂而放弃学习。
但是还有一种学习ps的方法是,看别人怎么用或者自己在点点拖拖的过程明白了这个按键大概是干什么的,然后就直接去用。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点这个键会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和【点那个键会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这样的映射,慢慢就知晓了“按键系统”和“功能系统”之间的对应关系。
你可以不用背下所有的ps的按钮的具体功能是什么,再去使用ps,而是可以直接在使用ps的过程中摸索出对应的具体功能,积累这些映射。
最后达到的效果是,大部分人花大量的时间在听课,记忆,最后学不好ps,而你虽然开始比他们还慢,甚至连某一个按钮叫什么名称都没有他们讲的请出,但你却在时间线拉长之后,在应用层级积累了足够多的映射表征,可以比他们更加熟练的使用ps。
这种学习并不是从背下来“是什么”开始的,而是直接在用的过程中积累了“怎么用”的映射关系。利用映射逻辑来进行应用领域知识的学习,可能是更高效的学习方法。
(四)发散到一般技能领域的知识的学习,也可以用映射逻辑来理解。
系统思维和映射逻辑的其他应用暂且不说,再举一个身边的例子——你见过有几个孩子玩手机或者打游戏是别人告诉他们每一个图标是什么作用,然后再学会使用手机玩游戏的?
这里再斗胆用映射解释一个逻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我们经常挂在嘴边讲的话,其中可能也暗含映射逻辑。我们所讲的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常情况下是某人对一件事感兴趣,就一直做做做做,最后竟然自己完成了高手。在我们外人看来,这时间很神奇的事情——竟然有人可以“无师自通”,但在映射角度来看,他是在做的过程中积累了足够多的映射,这比找一个平庸的老师告诉你“单词是什么意思”,要高效的多。
最后,再让自己回忆一下,会使用一部手机,学会自己的母语,学会一件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我们真的有像背单词一样去学习它吗?
如果没有,为什么我们还要使用那样低效的方式去学习?
如果说通过这次的思考,积累了什么有效的学习方法,那就是要“做做做做做,积累映射”。
欢迎各位同侪关注永澄老师
关注永澄老师

关注永澄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