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一代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
□山田耕夫
余秋雨先生这个名字,是什么时候走进我的视野?我也说不清,只是记得有一年的冬雪天,我走进四川达州的一家旧书摊里,见到《霜冷长河》,还见到作者是余秋雨先生。
那是时候,我也不知道余秋雨先生是何许人也。便从《霜冷长河》开始,走进他的散文天地,开始知道他是写散文的。说句实话,散文好写,要写出名堂来,不是那么容易的。我读了《霜冷长河》,合卷闭目,全是书中的佳句飞满我的梦域。睁目长叹:散文,精美的散文原来藏在这里。
在温岭市世贸学校教书的日子里,我和张小林老师散步楼旗的时候,还特意谈过余秋雨先生,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我说到过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很有历史文化分量,与当年邓拓的《燕山夜话》差不多。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仿佛走进历史文明里。说句心里话,被他那厚重的历史文化弄得我神魂颠倒,很着迷呢!
和朋友谈起余秋雨先生时,那朋友睁着大眼睛盯着我,像是不认识我似的。而我也大惊起来,“怎样啦?”,“你现在才知道余秋雨先生?人家出书一大堆呢!早就是专家教授兼学者呢!作家出版社出了他不下十本小说散文学术著作和高校教材呢!”我看他说话的样子,不用猜他早就是余秋雨先生的粉丝,或铁杆读者。
不过,我也觉得我快成为余秋雨先生的发烧友了。说起我喜欢余秋雨先生散文也有十几年了,后来我却四川成都旅游的时候,去都江堰去青城山,就是想回到余秋雨先生的《都江堰》文中“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那原汁原味里去,感悟其历史分量。是的,滔滔岷江水,乃有水之神岂有不拜之理?是的,巍峨川西平原的青城山,道教神钟飘渺千里,儒释道之古风犹存的“圣地”,乃问道之最佳首选。哎!余秋雨的“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点亮了川西历史文化的仙灯,此人不是散文妙手,又该是谁呢?
我是2015年9月到的浙江,初到金华市浦江县。见到浙江山清水秀时,我就想到浙江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前沿,是不是余秋雨先生也是浙江人呢?我查过“百度”,果真如此,他是浙江余姚人。是呀,我想中国的很多才子都出自于浙江,于此,我便很相信江南出才子的说法,从唐代江南才子的李淘圆算起,江南早就有文化名家的团队啦!
我到浙江的温岭,是我来浙江第二站。到了温岭市世贸学校,我读到的第一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的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秋雨散文》,那是一本综合性的选本。记得不知是哪一位学生或老师扔在废纸筒的,我捡出一看是余秋雨的大作,我骂过一句“是哪位这么有眼无珠呢?还敢如此遭罪余秋雨先生呢?”
我一读不可收拾啦!以前我读的都是单行本,象这样将他的美文选出来编在一起,成了《秋雨散文》的书,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第一次多角度多层面走进余秋雨先生。这回知道他的故事也就更多了,他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当过他母校的院长,写过很多中国戏剧方面理论专著,编过戏剧高校文科教材,离任院长走南闯北深入中国传统地域文化,深入历史古迹,过着徐霞客式的生活。于是,威名中华的散文著作,也就源源不断地出笼了。
读到《山居笔记》,我真的折服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余秋雨先生从上海逃回浙江的奉化县一所半山老楼里潜伏研读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图书,一读就是一年半。这是什么力量支架起他的信念呢?从他的《山居笔记》里,我才真正懂了周恩来总理当年提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名言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余秋雨的《山居笔记》正是这种勇气和毅力的化身。
通读过余秋雨先生的这些书后,像是我也跟着他的散文一起高大起来。是的,余先生散文有“四大”,一是文气大,二是格局大,三是气候大,四是谈的主题大。他的散文语言有大家之气,那势态磅礴有如海雨天风,扑面而来。比如余先生的《秋雨散文》之中,这“四大”如风习习吹来。
记得二十一世纪大门打开不久,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之热风吹遍全国,他的书也多起来啦!《文化苦旅》还有《千年一叹》等等,待到他旅欧归来,做起凤凰卫视中华文化讲坛之后,他的散文升价如金。当然,我不太看重名气的,看重他的著作之实际含金量。到了今天,我读过余先生的书也超过了七本,但我更偏爱他的《行者无疆》。为什么呢?因我也曾象他一样云游过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坐过“沙漠之舟”来回西北大沙漠,南方的“香格里拉”,东方的舟山,东北的千里雪原,如是等等。内蒙古的“奶茶”我也饮过。所以,读到《行者无疆》感同身受,好像余先生写的就是我。
余秋雨先生后来的《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等等散文著作,我是见之必买的。而《文化苦旅》对我的影响很大,像是流进我身内的血液一样。这本书,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读完。当然,随后的学术界批评余秋雨先生也渐趋高潮,有两本书引起了我的极度关注,一本是《余秋雨现象批判》,还有一本是《余秋雨现象再批判》。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文化现象。这样评价一个文学大家的个体,不能不说是余先生对中国文学以及文化领域产生的影响超乎人们想象,打破常规模式的作法影响着中国文化,也算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我给之取名为“余秋雨散文现象”,当否?
是的,有人这样评价过余秋雨先生,他说,“余秋雨是过去二十年来,前后评价落差最大的一个作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对于他在中国文学文化的发展以及其新法的探索等方面的贡献是主要的。因而,他的由学术转向文学,再由文学转向文化,如此等等的实际行为看来,他算是一位多产的奇人。他的为文和为人,引来无数的专家学者对他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通过我对余秋雨先生的散文的研读,我认为,他的散文很有历史的文化的含量,于民风民俗方面他的散文很有民风民俗的地域特色,所以说读他的散文,仿佛如鹰飞翔在文化与历史的时空。特别是余先生的散文语言很精当准确而有十分迷人的力量,如此具有独特魅力。而他的理性思考通过感性的语言表述出来,就不那么理性化了,给人以极其形象直观、气韵生动的感觉等等。这,不能不说是他的独具特色的散文语言艺术吧!他的写景状物,更是别居一格,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叙事呢?不是那么死板而是生动有趣,议论抒情恰到好处,好到了能深沉动人之境地,时而的大气磅礴,时而的细腻低徊,加上一唱三叹,构建了余秋雨先生的散文特色,这在中国文学史,算是不可多得的散文创新吧!有人直呼:“余秋雨,奇才也。”
余秋雨先生的文学语言,说句实话,不仅具有一般的成熟圆融,已臻化境的地步,而且还具体一种文化与历史相互揉合的特征在里面。这在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 行者无疆》等书中,已是达到极高的境地。这也被堪称为一大现象。当然,余秋雨先生写作散文时喜欢用小说笔法来写,还喜欢用戏剧场景的营造法来营造散文的场景,这就为我们的散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散文新法革命”,特别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大背景大气氛下的散文创作,走出了散文的创新之路。所以说,有人说余先生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范式,开了散文新境,特别是散文写法的独创方面,他可算是开宗立派的超级人物。
余先生,秋雨的散文还有“三有”之称,一是有文,二是有情,三是有识。象他这样有见识的散文,并不多见。余秋雨先生对于文化文学现象的见识,是需要胆识的,特别是一些已有定论的历史现象,也会闪现出他的独到见解,象这样就需要胆识乃至于一定大的勇气。所以说,一篇真正显山露水的散文,不是随意而为之的,没有足够的胆识和勇气,是绝对办不到的。
这就是我眼中的余秋雨先生,一代学子型的文学文化大家。从今以后,一定会专家学者称之为“千古奇才”。我想,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再多一些这样的才子,将来的散文一定会有一个更加光辉的顶凸显在世界散文之林!
好,暂谈于此,请批评!
2018.1.28.于浙江温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