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重要的是和自己的志向兴趣结合
高考志愿的填报和城市的选择是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我跟人工智能专家李开复老师讨论过,未来30年之内,人工智能代替人类情感性、创意性,以及需要感情交流型的工作几乎还是不可能的。所以从这个方向来说,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反而是未来人工智能可能没法取代的专业。
一个人的志向兴趣爱好,是我们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最大动力。高考志愿的填报尽管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原则还是和孩子自己的志向兴趣爱好相结合。人在兴趣爱好中,会不自觉地产生人生动力,不自觉地付出更多努力。父母稍微想一想,如果这辈子活得不开心,很大程度上是不是因为不喜欢自己那份工作?不一定是因为那份工作带来了更低或更高的收入,而是因为我们百分之六七十的人,每天从事的工作并不是自己终生想要从事的事情。
2.不能只听父母的,更要听自己的内心
未来上什么样的大学,到哪个城市上大学,学什么专业,这一定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做的决定。父母把我们养到18岁,有资格和权利与我们共同讨论我们的未来。孩子到了18岁,作为成年人,也有资格决定自己的未来。同时我们还要有能力,照顾到父母的情感,并且跟父母达成一致,千万不要父母、孩子为了高考志愿互不相让。
既不能光听父母的,也不能光听老师的,而是更多倾听我们自己内心的想法,再回过头来和父母、老师进行讨论,作为一名18岁的成年人,这是我们应该能够做到的。
3.不了解自己的兴趣怎么选专业?
还有一些学生,就为了拿个分数上大学,兴趣点不明显。这类学生可以考虑基础学科领域,或者是考虑更热门的学科。既然兴趣点不明显,那就要对应大学学什么专业未来可能会用上,因此学得太窄就不行。比如学日语,未来工作相对只能走和日本有关系的方向,比如与日本的外贸、交流等,相对来说有一点窄。而基础学科比如文科中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理工科中的数学、物理、化学,未来大概率都能用上。
4.选择地区遵循两个原则
第一要远离自己的家乡。如果选择自己的家乡,你的生活习惯、对城市的了解程度,会完全和上大学前一样。而且父母离你很近,你就会常常回家,父母将对你的生活带来更大的影响。
如果说在高中之前,没有办法摆脱父母的影响,那大学无论如何都要跟父母离得远一点,让影响降到最低。很多父母对独生子女的关心和关爱是过分的。不光是孩子在依赖父母,很多父母在心理上非常依赖孩子,甚至把依赖孩子作为自己安全感的一个保证,这样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为了扩大自己胸怀,让自己习惯于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必须远离家乡。我自己当时可以进南京大学,也可以进苏州大学,但还是来到了北京大学,离江苏很远。当时的中国北方和南方完全是不一样的概念,我到北京遇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沙尘暴,对面看不见人,这让我无比吃惊,把我江南小男子的那个风情打磨掉了,慢慢在我的内心注入了一些北方的豪爽。在饮食方面,我在家乡的时候只吃米,到了北方以后开始喝玉米糊、吃玉米饼,慢慢改变了我的饮食结构和习惯。
原来我只是跟江南人打交道,但到了北大以后,就发现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我开始与完全不同的人打交道。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远离家乡进入一个陌生城市的大学,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另外,如果能进入大城市或者经济发达的地区也会更好。大城市带来的是更丰富的生活、更复杂的人际交往,同时大城市的学习资源会更多,实习工作的机会也会更多。但是如果你仅喜欢的几所大学并不在大城市,那就还是更关注大学本身比较好。
5.父母不要跟到你上大学的城市去
父母一定不要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孩子离开你去上大学了,你还跟着到他上大学的城市去。其实每一个年轻孩子,都希望过上离开父母影响的生活。孩子长大了,父母要有自知之明,放飞孩子是让孩子成功和发展的最好方法。
6.世界未来的发展更趋向个性化的选择
世界未来的发展是更趋向个性化的。大家想一想,四五年前有大数据吗?有元宇宙吗?云计算甚至都没有,对不对?现在想着选一个专业让孩子过一辈子,这件事情是不可能的。最重要的还是要在大学学到技术,打好基础。现在不要考虑太多职业问题,而是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喜好做出个性化的选择。
7.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考虑国际教育
如果高考的成绩或者录取的大学不那么理想,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考虑国际教育这条路,可以去距离中国近一点的像新加坡这些地方的大学。中国的高考成绩可以作为很多国际大学录取中国学生的标准。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高考一定不会白考。当然前提是,你可能还得通过一到两门英语考试,但要求也不会很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