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有书:活出生命的意义
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将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亲身经历与自己的知识背景结合起来,创立了名为“意义疗法”的新型心理干预疗法。在传统的心理疗法之外,“意义疗法”独辟蹊径,从而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心理干预思路,这种思路为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1.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只有通过爱,才能使你所爱的人实现他的全部潜能。通过使他认识到自己的所能和应为,他就会实现自己的潜能。
2.正是恐惧导致了所害怕的事物的出现;另一方面,正是过度渴望使其所希望的事情变得不可能。
3.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幸福总会降临的,成功也同样:常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4.人接受命运和所有苦难,背负起十字架的方式为他提供了赋予其生命更深刻含义的巨大机会,即便在最困难的环境下也是如此。他仍然可以做一个勇敢、自尊和无私的人。
一、囚徒的心态变化
1.初始的恐惧
弗兰克曾于1939年获得美国颁发的护照与签证。但为了照顾年迈的双亲,他不得不留在奥地利。这个决定导致他落入了纳粹的魔爪,他的家人全都未能幸免。在刚刚进入集中营时,弗兰克看到那些目光呆滞、骨瘦如柴的囚徒,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
2.中期的麻木
集中营的日子非常难熬。不仅吃不饱,穿不暖,还要从事强度很大的体力劳动,每天睡眠的时间没有几个小时。如果动作稍慢,就要受到一顿鞭打。在这样的环境下,和大多数囚徒一样,弗兰克的情绪渐渐变得麻木起来,这种心态也是最好的自我保护机制。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下仍然保持极度敏感的心态,那么这个人恐怕用不了几天就会疯掉。
3.后期的野蛮与虔诚
当生存都成为一种奢侈时,人们的精神状态开始向原始时代倒退,生存的压力迫使他们对文明的记忆越来越模糊,行为则逐渐近乎野蛮。一种对宗教的虔诚渐渐在囚徒群体中蔓延开来。这种苦难让他们对现实社会不抱任何希望,只好将希望寄托于那个虚拟的精神世界。
二、重获自由期间的心理剧变
1.解放前夕的死亡高峰
奥斯维辛的死亡最高峰出现在战争结束的前夕。从前方传来的信息飘忽不定,后方的囚徒们则一时狂喜,一时担忧。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绝望。祸不单行,斑疹伤寒席卷了这个人间地狱,无数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贫病交加的犹太囚徒死在了这个充满绝望的冬天。
2.幻灭感的来源
身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时候,许多犯人依赖对未来的美好期望活着。他们希望在重获自由后,能回到自己温暖的家,和家人们团聚。可当他们回到家乡后,却发现,自己的家人并没有回来,而且再也回不来了。等待他们的,是一张张冰冷的死亡证明。这种苦难,比集中营的殴打、侮辱和饥寒交迫更为可怕。
弗兰克自己所遭遇的苦难,一点也不比别人少,在这场浩劫中,他失去了所有的家人。但他自己凭借乐观的心态走出了阴霾,还在学术上有了很高的建树。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名心理医生,他将这些同胞所遇到的困难当做自己的重要课题,从而帮助了无数犹太同胞摆脱了阴霾。
三、“意义疗法”的心理干预原理
1.追寻意义本身
生命的意义,需要我们自己去用心寻找。我们可以通过事业的成功来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也可以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的方式来完成。当然,更好的方法,则是在经历苦难的过程中去寻找生命的意义。当那些不可避免的苦难来临时,我们需要勇敢面对。
2.超越自我
恐惧与过度的渴望成为许多心理障碍的来源,因为强迫意识是造成痛苦的根源之一。而“矛盾意念法”则选取了一条反其道而行之的道路,以蔑视的态度对待那种强迫意识,在不知不觉之间,强迫的意识会渐渐放松,焦虑的状态也会逐步减轻,恶性循环终究会被彻底打破。弗兰克将这种思维方式称为“超越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