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有位老朋友,生活中颇有趣。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有句著名的口头禅:“够了,够了。”
吃饭时,他会说:“够了,够了,我已经吃饱了。”运动时,他会说:“够了,够了,我很累,需要歇一会了。”购物时,他会说:“够了,够了,我需要的东西都买完了。”加班时,他会说:“够了,够了,我得下班了。”就连睡觉时,他也会说:“够了,够了,我真的困了。”总之,无论做什么,他都把这句口头禅挂在嘴边,似乎只有这样说,才能完整表达他的意思。

因了他的这一句口头禅,朋友中有好事之徒给他起了个“雅号”,叫“够了先生”。原本,这只是朋友们之间的戏谑,大家拿他寻开心,找点乐子罢了。他起初也不以为然,觉得是个无聊的游戏。
但久而久之,那“雅号”却慢慢传开了。不止是朋友们之间,越来越多他不熟悉的人也这样称呼着他,好像那就是他原来的名字。他所到之处,人们向周围的人介绍起他,用轻快的语气说道:“这是我们的‘够了先生’。”对此,他渐渐感到不满。他于是意识到,事情似乎不太妙。
于是,我的老朋友开始采取行动。他强烈的表达出自己的不满,义正辞严的向众人提出抗议:“够了,够了,朋友们,我一点也不喜欢这个‘雅号’,你们不要再这样子叫了。”他性子原本就慢,说起话来慢慢吞吞的。因而,每当他这样严肃的当众提出抗议时,那副慢条斯理的样子,反而有了一丝滑稽剧的味道。旁人见状,便忍不住哄笑起来。有人学着他的样子,装着一本正经的说:“够了,够了,你也别在意,这样的称呼也很亲切嘛。”说完,众人又是一阵欢呼。我的朋友被众人哄笑得,脸红脖子粗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几番交涉下来,我的老朋友不但没能除去自己的“雅号”,反倒被大家当成了开心果。不时有人站出来,模仿他严肃抗议的样子。每当他慢吞吞的,试图提出反对意见时,便有人抢先一步,在一旁鹦鹉学舌般的嚷着:“够了,够了,这样子不也是很好嘛。”话声未落,众人早已乐不可支,笑作一团。屡屡碰壁后,我的老朋友无奈的摇摇头,再也不义正辞严的抗议了。
如此一来,我那老朋友算是坐实了那样的“雅号”。但他并不甘心“束手就擒”,他自有他的办法。众人见了他,照例要远远的高声喊起来:“嗨,‘够了先生’,你好啊。”我那老朋友心知肚明,众人又要拿他逗乐了。这一回,但他不再是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只是轻微扭转头来,目光斜视的瞪着叫他的人。那仿佛是在说,“嗨,我知道你叫我呢,但我一点也不喜欢。”
这无声的抗议似乎收到了效果。也许是大家一开始被他的目光所震慑住,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很少再听到别人叫他的“雅号”了。他为此受到鼓舞,以为这样做是最有效的。
只是,好景不长。当大家慢慢习惯了他的眼神,便不以为然了。“够了先生”的称呼又逐渐多了起来。甚至,有人依葫芦画瓢,学着我那老朋友无声抗议的样子,在他面前,慢慢扭过头来,眼睛斜视,瞪着他,慢悠悠的喊着:“‘够了先生’,你好啊!”我那老朋友依旧不答应,只是扭过头,目光斜视对方。但这一招不再起作用了。众人已经看穿了他的小把戏,他们因此比从前更加有了兴致,反而叫的更加欢乐。我的朋友再无办法,只好听之任之。

他为此找到我,向我倒苦水:“够了,够了,为什么大家都这样叫我呢,我一点也不喜欢啊!”
我安慰他:“那是大家的恶作剧,你并不是他们所说的那样子,不必在意。”
他听了,并不满意我的劝慰。良久,他若有所思的自言自语:“够了,够了,反正,我不喜欢那样的叫法,我也绝不会理睬他们的。”说完,他招呼也没打,就走了。
我很想再告诉他,自己的日子自己过,只是一个“雅号”,犯不着太往心里去。但我望着他落寞的背影,话到嘴边,又停下来了。
之后,我去到别的城市,换了份新的工作。为了尽早融入新环境,我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够了先生”的事情,慢慢的被我抛之脑后了。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我在新的城市渐渐稳定下来。某日,上班途中,我忽然想起了我的老朋友,我决定打电话向他问个好,顺便,也了解一下他近期的状况。
那天,我到了办公室。一坐下来,我便拿起办公室的电话,给我的老朋友拨了过去。电话只嘟嘟了两声,很快,电话另一头有人接通了。
我很激动。毕竟,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跟他聊聊天了。我想着给他一个惊喜,于是先不作声。我要让他猜一猜我是谁。但电话那头却率先开口。
“您好,我是‘够了先生’,请问您是哪位?”我的老朋友,平淡而自然的在电话那头说道。
我一下愣住了。显然,我没料到我的朋友已经自称“够了先生”,这令我有些措手不及。一时间,我不知该说些什么。
好在我马上恢复了镇定,很快,我在电话这头回道:“‘够了先生’,是我呀,您的老朋友。”
“够了,够了,原来是你小子啊,这么久才给我打电话呀……”他一下子就听出了我的声音,连珠炮般一口气说着。
电话的那头,我们的“够了先生”还在滔滔不绝的说下去。电话这头的我,却突然陷入了沉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