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博三件文物入选央视《国家宝藏》节目,让辽博人着实纠结一番,因为辽博的珍贵文物何止这三件?这座建立于1949年7月7日,被业内人士誉为“由人民政权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收藏的历代传世珍品可谓车载斗量。如果以为入选的这三件国宝即可代表辽博的门面与底蕴,那就大错特错了!
辽博究竟有多少“看家宝”?马宝杰馆长只是大体点了点,就已让人眼花缭乱了。“我们将来会按文物的类别,将辽博藏品陆续推荐给大家,首先是缂丝刺绣。这次上海博物馆的《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入选《国家宝藏》节目,外界有所不知的是,辽博的缂丝精品一点不比上海差,我们这次也向央视推荐了宋缂丝,但没选上。客观说,辽博的缂丝精品甚至不比馆藏书画逊色,辽博书画是有名,但比起故宫博物院的书画藏品,还是有差距的,而辽博的缂丝刺绣则是独树一帜!”
缂(kè)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是极具欣赏装饰性的丝织品,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因其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是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其次是古代货币。马宝杰说,辽博馆藏的历代货币、钱范,品种全、门类齐,体系性非常好,全盘接收了清末泉家李佐贤的藏品。通过这些古代货币,可以解读中国货币的发展史,可以看到中国古代货币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朝鲜、越南与古琉球的深远影响。
再次是瓷器。辽博收藏了一批来自北京的明清官窑瓷器,但最能体现辽宁特色的瓷器却是辽瓷。“辽博收藏的辽瓷很有特点,且体系完整,体现了辽代各个时期瓷器发展的不同面貌,反映了辽代各窑址的生产水平,从而折射出契丹民族的游牧生活状况及千年前辽人独特的艺术理念。”马宝杰介绍说。
最后,马宝杰提到了辽博的传世书画。“东晋楷书曹娥诔辞”,是目前传世最早的小楷书作品,体现了隶书向楷书演变阶段的风貌。又如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其传世墨迹只有4件:《千字文》、《梦奠帖》、《卜商帖》和《张翰帖》,其中,《梦奠帖》可谓欧体行书的登峰造极之作。“目前被业界认定的欧阳询真迹,就是辽博珍藏的《梦奠帖》。”马宝杰表示。
此外,辽博馆藏的书法珍品还有被誉为“草圣”的唐代大书法家张旭的《古诗四帖》、被确认为怀素真迹的《论书帖》、南宋大诗人陆游唯一一件传世的草书墨迹长卷、南宋文天祥的《草书木鸡集序》、宋徽宗的长达近12米的《草书千字文》……《草书千字文》作于公元1122年(宣和壬寅年),是宋徽宗赵佶的狂草作品,乃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辽博的传世名画也不少。如传为唐代著名画家周昉(fǎng)绘制的《簪花仕女图》,是一个体现唐代贵族妇女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如唐代画家张萱的代表作《虢国夫人游春图》,绢本设色,原作已佚,现存的是宋代摹本,反映了杨贵妃姐姐虢国夫人的悠闲生活;如五代南唐著名画家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此画被业界公认为唯一一件董源的真迹。董源是南派山水画的开山鼻祖,此画是其扛鼎之作;如“明四家”之一的仇英的《清明上河图》,虽依照的是北宋张择端的风格,但反映的却是16世纪中期的苏州市井风情,水平很高,为皇家收藏。传世的《清明上河图》有张择端的“开封本”和仇英的“苏州本”,辽博珍藏的“苏州本”包含的时代信息量非常大,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研究价值。
马宝杰还特别强调了藏于辽博的清代苏州籍宫廷画家徐扬的《姑苏繁华图》,原名《盛世滋生图》,这是描绘苏州风物的巨幅画作,是继宋代《清明上河图》后的又一宏伟长卷。“据专家分析,这幅画可能有外国画家参与创作,该画物体描绘立体,场面制作宏大,有西方的‘焦点透视’风格。此画曾在伦敦、中国香港等地展出,好评如潮,特别是外国观众十分佩服。”马宝杰说,如果由他来向央视推荐辽博之宝,这幅艺术水准极高的画作是他心仪的选项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