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用对了地方是褒扬,用错了地方是花椒。过去很多人称为文艺女,是因为我凄凄哎哎的文风,文艺这个词用到我身上只会不合时宜。我所理解的文艺,是真的在文化和艺术方面有自己的造诣和学术研究的人。
爱好和特长,从来和我无关,如果非要说有,那估计是曾经腿长充人数去参加体育活动,跳个远赛个短跑。从爷爷辈起,家里的环境就是规规矩矩、正正统统,不说闲话、不凑热闹,过好自己,无愧于良心。也许真的是太正经了,一板一眼,天性也会磨得没有个性。有一年春节,村里玩起了锣鼓队秧歌队,全村老少皆出动,全民参与,第一次在众目睽睽之下,大家放飞了自我,玩的好不热闹。但是,唯独我这一大家子,男的女的待在家里,大娘说一群媳妇好别扭,我爸说穿的花红柳绿丢人现眼,总之所有人都在家待着,不参与不围观,热闹是别人家的,与我们家人无关。
静言静语|记第一次看画展
唱歌、跳舞、绘画……所有课外的课,一切皆和我无关,唯一能参与的角色只能是:观众。接触不到美,更不懂美,穿衣打扮丝毫称不上美感。回头看我曾经的穿衣打扮,简直是大妈中的大妈,土里掉渣。大学时,和室友一起买了肩带背心,暑期回家被老妈发现,老妈悄悄的说:这衣服可不敢穿出去,会被人说三道四。一切以大众的不出格、不抢风头、不出差错为前提,上学的时候我们长成了父母眼中的好孩子,毕业后一个个都叛逆成了坏孩子,这先从我染发开始。染发,曾经在我妈和大娘嘴里简直是疯疯癫癫女孩才会做的事情,一看就不是正经娃,在我们家绝不被允许。在理发师的多次强烈建议下,短发留黑色显老(估计对所有人都这么说的),说的次数多了,我好奇和冒险的心被深深勾起,那就染呗,反正山高皇帝远,回家也就那几天。第一次盯着着一头咖啡色的头发回家,从老爸的冷嘲热讽到老妈的各种不理解,我用强大的内心来抗衡,直到后来他们无可奈何的接受。
静言静语|记第一次看画展
对于美,有的人天生自带,有的人后天培养,像我这样的即使有点苗头也被即使扼杀在萌芽中。就好像很多时候,不是你太丑,而是你没有关于美的鉴别体系,不知道什么样是美和和谐。最近身处一群设计师中,自身的短板越发的明显,时常被自己的皮屁提和排版丑哭,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太丑了。
静言静语|记第一次看画展
我问学音乐的小兔:如何培养美感?小兔回:那就多去看美的东西,接触过美,才能真的了解美,就比如画展、音乐剧、美图等等。后来我问木蕊蕊:如何看明白画展?她回复:多看大作,看的多了,把眼睛的美好养刁了,书院门、大雁塔、美术馆的作品分的一清二楚。
静言静语|记第一次看画展
于是有了今天第一次和S去看画展,任何事情都阻挡不了我想要在这方面的提高。起初会略带忐忑,因为没有木蕊蕊的介绍,我怀疑自己可能两眼抹黑,看什么都白痴,还好现场自我感觉没有那么的差,还是有难么一点点的见解,晚顺道回家的路上去了木蕊蕊家交流了我的观后感,眼前渐渐明晰。错过了太多,亡羊补牢,为时不晚,静下心来,点滴提高,这一次给下半年一个交代。
静言静语|记第一次看画展
今天好开心,小小的心愿没有被打乱,事先参加了领导安排的一个设计+活动,一个卖课的都敢对外宣传是新品发布会,大热天浪费时间和精力。从西郊转北郊到南郊,还好计划按期旅行,完成了自己的一个小心愿。
(附我的感触)
在一楼大厅,我把杨晓阳的履历看了下,发现他的启蒙老师是他父亲,恩师是刘文西的夫人和以及刘文西本人,从考入西安美院到研究生毕业这七年是他学艺打基础的时期,40岁之前作品沉淀。
从速写可以看出他的手法相对稳练,恰到好处构图和人物立体感源于他后期的人体构造研究。
重色彩的颜色处理的很好,让人看了不反感不厌不腻,以及人物程式,我猜他这个人学习能力很强,会把自己看到的好的不错的作品手法知行合一,为己所用。
还有丝绸之路三十年,也许他当初骑自行车去新疆的时候,只是为了找灵感或者是为一个课题,常年的作品持续积累,直到遇到国家开始力推“一带一路”,他的系列作品赶上了风口的最前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