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茶路漫漫且璀璨(三)

茶路漫漫且璀璨(三)

作者: 饮哲 | 来源:发表于2019-04-29 15:34 被阅读0次

三、从蒸青团茶到龙凤团茶

三国时期魏人张揖的《广雅》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可见茶之最早进入饮食,正如后来陆羽所说是从加入葱、姜、橘皮等物煮而作茗饮或羹饮,形同煮菜饮汤,用来解渴或佐餐,饮食兼具,还不是单纯的饮品。由于用鲜叶直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后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法。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苦涩味仍浓。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

唐代至宋代期间,贡茶逐渐兴起,朝廷为此专门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正如茶圣陆羽《茶经·三之造》记载“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即在晴天将茶采摘下来,然后按照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进行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经过这样的加工,茶叶去掉了生腥的草味,变得鲜美甘醇了。唐代饼茶中间有孔可串穿,有大有小,大饼茶为一斤至五十两。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出现了研膏茶、蜡面茶,并逐渐在团饼茶表面有了龙凤之类的纹饰,称为龙凤团茶。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龙凤团茶的加工,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即采回鲜叶后,先浸泡于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龙凤团茶的制作工序中,冷水快冲虽可保持绿色,提高了茶叶质量;但是水浸和榨汁的做法,造成许多茶叶内含成分的损失,极大地影响了茶叶的香气和滋味,且整个加过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成了蒸青散茶制法的产生。

-END-

相关文章

  • 茶路漫漫且璀璨(三)

    三、从蒸青团茶到龙凤团茶 三国时期魏人张揖的《广雅》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赤...

  • 茶路漫漫且璀璨(一)

    (一)采食茶树鲜叶以神农时代算起,中国发现与利用茶树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茶叶的利用开始于神农尝百草的说法流...

  • 茶路漫漫且璀璨(四)

    四、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在蒸青团茶的加工中,为了改善茶叶苦味重、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

  • 茶路漫漫且璀璨(五)

    五、从蒸青到炒青 相比于饼茶和团茶,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中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茶叶依然存在香味不...

  • 茶路漫漫且璀璨(二)

    (二)人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茶之为用,最早从采食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据《晏子...

  • 茶路漫漫且璀璨(六)

    六、从绿茶发展到其他茶类 在制作绿茶的过程中,劳动人民发现不同的加工条件所引起的茶叶品质变化有所不同,经过长期的艰...

  • 路漫漫

    路漫漫,且长。 路漫漫,且短。 一眼望去,无边。 低头看脚,起点。 路漫漫,且快。 路漫漫,且慢。 忽然之间,到了终点。

  • 漫漫人生路

    漫漫人生江湖路, 且笑且行且珍惜。

  • 路漫漫,且行且珍惜

    当日阳光微醺,空气微微湿润,动听的音乐充满室内,是一个令人满足而悠闲对星期二。 已经两周了,在我脑海里思考,再思考...

  • 路漫漫,且行且珍惜

    学好数理化,真的需要推演公式吗?在过去很长时间,我就对抱有这种成见。直至朋友推荐了我阅读《爱因斯坦的骰子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茶路漫漫且璀璨(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pwy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