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参加勇气读书会的第225天,今天阅读的内容是《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教师语言显示职业素养、不需要“特色”的课堂和这个“式”与那个“法”这三节的内容。
在教师语言显示职业修养这一节当中,作者提到一位资深特级教师,他在巡回演讲的时候介绍教学经验,意外的听到他一口一个“差生”,莫名惊诧。他并非转引他人言论或是批驳,而是把学习有困难的、考分低的学生统称为“差生”。从教二十多年,他就这样看待学习有困难、考分低的学生。面对教师群体,他能这样无所顾忌地说“差生”,我相信,以这种语言修养,他也一定会在课堂上伤害学生,他不是一名合格的老师,在教育落后的地区,或许不会有人提醒他,到了城市名校,他仍然这样成差生,而不觉得羞耻,只能证明名校也徒有虚名。
教师的职业语言应当高于社会文明水平,在学校里,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是文明示范。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文明高于社会水平,学校才有存在的必要,儿童和少年才有必要到学校接受教育。教师语言粗俗,甚至低于学生修养,不仅会造成学生感情上疏离,他的学科教学也不会有正常的结果。
恶性的应试教育也在毁灭教育伦理,教师不尊重学生,也对一些学生造成伤害。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把学生分为“优生”、“差生”,教育也会成为噩梦。教师职业语言粗俗,体现的是落后的教育观。
教师在课堂传播野蛮、落后的等级观念,鄙视劳动者,教育怎么可能培养出有现代文明意识的公民呢?商品社会,在讲人格平等;教育领域更应当成为社会模范。因此,有必要列出教学的“禁忌用语”,来规范教育行为。虽然这对恪守职业准则的教师可能多此一举,但在一个转型时期,有时也只能矫枉过正。
在不需要“特色”的课堂这一节,作者呈现的是基础教育的“特色”过多,非但难成“基础”,也就不“特”了,为特色而特色,誓必要扭曲常识,形成“反教育”。“特色”过多,有可能反教育,反规律,反科学。一个从小被“特色”泡大的孩子,很有可能渴望平庸的安静。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有长期的传统,有可能形成“特色”;但作为行政任务,凭着各种各样的“苦干”或“摸索”,能出“特色”,往往是痴人说梦,或者是大言不惭。
在这个“式”与那个“法”这一节当中,作者提到说:很多人为到处拜师学招老师担心这个“式”与那个“法”,听了那么多,学了那么多,老师们会不会莫衷一是,邯郸学步,连课都不会上了?教师应当想到,这是我的课堂,我了解自己的学生,所以我们目前需要的是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在课堂上让学生看你如何把自己变来变去。
上课就是上课,教师不能把上课当作魔术,这个“式”与那个“法”,谁爱发明爱总结,爱申报爱挂牌,是个人自由。但作为专业教师,应当有辨别能力,对自己的课堂要有自信,尊重学科的严肃性,始终与常识为友。

网友评论